(共18张PPT)
古诗文往往蕴含着历法纪时、官职变化、节庆民俗、称谓文化、山水地理等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积累这些文化常识,一定要适当补充,集腋成裘,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文教学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研究
任何课程教学,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时,应创设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教学氛围的讲堂,激励学生参与到讲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一、守住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例一:在古诗文《声声慢》《醉花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设计营造,将其变得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气息,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进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将其两者结合。通过描写“残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李清照当时孤寂落寞的愁苦心绪,又可以了解其国破家亡的故事背景,进而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例二:在讲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题目有“左迁”二字,教材仅解释为降职,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官职任免常见术语。
如(1)拜:授予官职。
(2)擢:选拔、提拔。
(3)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4)谪:降职并远调。
(5)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6)罢:罢免、停职。
(7)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者太子的继承权。
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立刻明白左迁就是降职贬官,就能体会这首诗是诗人在好朋友被降职写的,以示对好友的思念和担忧。
例三:《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这个“裳”,很多学生将它读成“shāng”,这里蕴含了古代的服饰文化,其实正确的读音应该读“cháng”,此时教师可以补充古代服饰文化,
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例四:《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这里的“始龀”是指刚换牙,七八岁。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是有特殊称谓的。结合《论语.为政》中“吾有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梳理并补充古代传统文化之年龄称谓如下: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小孩。
(3)始龀:刚换牙,指7、8岁。
(4)垂髫: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5)豆蔻:指女子13、14岁。
(6)及笄:指女子15岁。
(7)加冠:指男子20岁(又叫“弱冠”)
(8)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十至九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例五:在讲授《爱莲说》时,当学生对课文中的“莲”——花之君子的清新形象、高洁品质以及主题理解之后,可酌情为学生拓展“莲文化”的内涵,如莲与佛教的关系,莲也是佛的象征等,在佛教寺庙中,莲花的形象常常会看到,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其余菩萨,有点脚踏莲花,有点做莲花手势;寺庙的墙壁、拜垫上也绘制莲花图案。还可以给学生讲莲与佛祖之间的关系,佛祖降生是白莲开放,舌根放射千道金光,每一道化作一朵白莲,吸引学生兴趣。顺势再迁移回课堂,讲莲花的品格和佛教教义的吻合,佛教将人生视作苦海,由此岸到彼岸方得解脱,这和莲花再淤泥中生长而不被其所沾染,最后开出圣洁之花是一个道理。这样既充分利用教材,又深入挖掘了相关的文化常识,可谓两全其美。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作品时,应该深入挖掘他们的生平、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
二、饮水思源,解读作者情怀
例如:
在学习《醉花阴》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李清照先生当时所处北宋的社会现实,以视频结合图片的形式,来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能重走当年李清照所走过的路线,体会她当时的情感变化,以及时代带给她的痛苦,让学生能站在李清照的角度,来展开对人生的思考,从而与醉花阴这首词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明白那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例:在讲授《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落实了字词,掌握大意后,给出作者的资料链接,不难发现,学生结合链接可以轻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为何太守出猎能引得全城出动?
(2)苏轼为何要把自己比作西汉的魏尚?
古诗文的教学不能流于表面,而要关注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从更深层次解读文本、作者,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厚重。
1.提升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氛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节日,教师可以教学生剪窗花、写对联等,重温中国传统文化。
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习俗,月亮的别称,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传说、诗词名句等。
三、拓展文本,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学生间加强交流与互动,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进行自主探索,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发扬。
如:1.
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封建婚姻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异同,并让学生代表发言谈论自己的看法。
2.丰富课堂活动
故事性强的古诗文,可以让学生进行剧本的改编,以此开展丰富的短剧表演活动,在改编的过程中体味古诗文传达的思想情感与文化价值,这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作用。
如:2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老师可以对古文进行剧本改编,让学生对古文情境与人物进行模拟扮演,老师对学生的语气和动作上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先秦时期国家内部的社会环境,从而感受到谦让这一美好品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在语文活动中获得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几篇课文中涉及一个共性问题,那么这时就可以适当的改进平常惯用的教学模式,把相关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小体系,便于教和学。如:很多的古诗文中都提到了传统节日,可以进行一次关于节日诗文的整合课。为学生布置任务: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有哪些?典故有哪些?相关诗文有哪些?这样学生头脑中民俗知识和诗文知识就会形成网状结构:
四、适当整合教学资源
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元宵节——吃元宵、观灯、走百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清明节——扫墓、踏青、插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七夕节——向织女乞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加强古诗文中文化的熏陶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该根据当前时代发展潮流,赋予古诗文新的时代内涵,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优秀文化的渗透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