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画蘑菇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低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无
教材 书名: 《美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 年 12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和其它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图像实读能力、创意实践、美术表现能力。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想象,创作一幅蘑菇儿童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衔接一年级上册的《变脸的太阳》 《我的手》一年级下册《汽车的联想》 《漂亮的童话城堡》共同组成创新单元,对二年级上册的《小花猫在睡觉》 《我的梦》起到了启下的作用。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画面的前后遮挡关系,利用蘑菇形象进行联想,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出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线条知识和前后遮挡关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独特创意。
教学方式:
教法:通过讲授法、谈话法、示范法
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常见蘑菇的种类,外形特点。
2.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画面的前后遮挡关系,能利用蘑菇形象进行联想。
3. 通过对蘑菇的外形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事物前后遮挡的关系。
2.通过作品的欣赏、实物的观察,启发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了解蘑菇的外形特点,以蘑菇原型进行联想。
教学难点:
利用前后遮挡关系,表现出有层次的画面。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新课(1’) 1.谜语导入,学生猜谜语“一顶小伞,落在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
2.出示课题,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课题,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讲授新知
1.了解蘑菇的基本组成。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说出蘑菇由几部分组成吗?”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知识,大胆说一说。
(2)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蘑菇主要是由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托这五部分组成的
[设计意图]知识整理,引导学生明确蘑菇的基本组成,形成基础的形象意识。
2.分析蘑菇的外形特点。
(1)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形状概括出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蘑菇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蘑菇外形进行概括。
(2)“除了这些我们常见的蘑菇外,自然界还有许多种类的蘑菇呢,你们看,这些蘑菇是不是很特别呢?请你们同桌两个人为一组,选择合适的图型,进行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图型的选择,提升学生运用图型概括物体外形的能力,并为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奠定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享、互助能力。
3.了解蘑菇有不同颜色,不同花纹。
教师提问:“请你观察自然界中的蘑菇,说说除了外形不同,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小组讨论,总结汇报:颜色丰富,花纹多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分析了解蘑菇具有不同的颜色和花纹。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感受,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4.了解蘑菇生长的特性。
(1)教师带领学生读儿歌:
“沙沙沙,下雨啦, 小蘑菇,出来了。
打着小伞光脚丫, 挤在一起笑哈哈。”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蘑菇有什么样的生长特点。
[设计意图]边读儿歌边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学生了解蘑菇喜欢挤在一起生长,为学习遮挡关系打下基础。
(2)根据蘑菇的生长特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摆练习,看看哪个小组拼摆的最美观。个别小组展示拼摆结果,学生、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实践探究中,小组合作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构图的遮挡关系。
(3)观察书中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蘑菇的遮挡关系的?
[设计意图]合理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5.由蘑菇产生的联想。
“这么多漂亮的蘑菇,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根据蘑菇的造型,人类产生了联想,创造出了很多的蘑菇形建筑、用具。”教师播放PPT展示通过蘑菇联想设计的物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后续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6. 教师边讲故事,边示范,再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运用绘本讲述的模式,在讲故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构图中强调遮挡关系,再次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7.作品欣赏。
欣赏优秀的《画蘑菇》作品。
[设计意图] 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
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根据蘑菇进行联想,画一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创作画。
2.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3.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
四、评价展评
1.学生作品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评价,互相学习,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通过教师的奖励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
2.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同学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
评价量规
画面整体表现
有完整的画面构图。
物体之间关系
1.画面蘑菇有大小变化 。
2.能够体现蘑菇之间的遮挡关系。
画面的创意
能够根据蘑菇产生想象,有创意地进行画面表现。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课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创意实践、图像认识、审美判断和美术表现能力。
1.导入环节和读儿歌环节,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2.注重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观察、创造和想象能力,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具的设计与应用,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已知知识,提升学生运用图型概括物体外形的能力,明确蘑菇的基本组成,形成形象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感受,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4. 运用绘本讲述的模式,在讲故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构图中强调遮挡关系,再次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