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部分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其名篇有《关雎》《蒹葭》等。
2.诸子百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等,《________》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史传:《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4.陶渊明:________(朝代)诗人,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课内)、《五柳先生传》等。
5.《世说新语》:由南朝宋临川王________组织编写的一部________小说集。
6.“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________(代表作品如《马说》)、柳宗元(代表作品如《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代表作品如《醉翁亭记》)、王安石(代表作品如《伤仲永》)、________(代表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苏洵、苏辙、曾巩。
7.“四大名著”:指《三国演义》《__________》《西游记》《__________》四部古典文学名著,作者分别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__________,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__________。
8.《聊斋志异》:清代小说家__________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9.《儒林外史》:清代__________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________文学的典范。
10.鲁迅: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等。
11.老舍: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12.《__________________》:古希腊时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集。
13.__________:印度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14.安徒生:__________(国家)童话作家,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________________》等童话作品。
15.莎士比亚:________(国家)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莫泊桑:________(国家)作家,代表作有《羊脂球》《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7.________: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等。
18.__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19.高尔基:________(国家)作家,其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传统文化部分
1.读高三的小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你觉得下面加点词中,与他年龄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始龀,跳往助之
B.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
A.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西游记》)
B.何涛道:“好汉!小人奉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小人怎敢大胆要来捉好汉!望好汉可怜见,家中有个八十岁的老娘,无人养赡,望乞饶恕性命则个!”(《水浒传》)
C.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三国演义》)
D.尹元叹道:“此话提起甚长。今日难得海外幸遇。此间说话不便,寒舍离此不远,贤契如不弃嫌,就请过去略略一叙。”(《镜花缘》)
3.【写对联,宣传家乡】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导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5.中国是茶的故乡,“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为弘扬茶文化,请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茶有很多种,其特点和功用也大不相同:绿茶,能提神益思、清除疲劳、杀菌消炎、解毒防病;红茶,具有暖胃的作用,适合女性或者冬天使用;黑茶,可消食解腻、御寒、杀菌止泻;白茶,能明目、保肝护肝、促进血糖平衡。
材料二:有人认为,“和、静、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选茶、斟茶、敬茶、喝茶有许多讲究,如须双手奉茶,用谦辞、敬辞等。
(1)【知茶礼】春节,舅舅一家三口远道而来。请根据材料,选出下列话语中合乎茶道的一项( )
A.“舅舅,您舟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我为您泡上一杯绿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B.“舅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C.“表哥,听说你拉肚子,贤弟泡上白茶一杯,愿你早日康复。”
D.“舅舅,绿茶是孝感特产,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2)【品茶味】仿照示例,在“静”和“真”中任选一个字,阐释茶道内涵。
示例:和——与“喝”谐音,同时蕴含“阴阳调和”的宇宙之道及“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展板标题,对于“水”字的选择产生了争议。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7.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
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文化)常识复习
1.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写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B.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古是坚贞高洁的象征,荷花、芙蕖等为莲花的别称。
D.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北面。
3.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和都德。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8.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9.
(·连云港)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耄耋”指八九十岁。
B.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10.
(·临沂)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
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
序是古代一种介绍书的内容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11.
(·齐齐哈尔)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12.
(·曲靖)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孩子”,“垂髫”指“老人”。
B.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13.
(·日照)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社戏》《孔乙己》《故乡》都选自《呐喊》。
C.
《诗经》也称《诗三百》,共305篇,列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D.
“左迁”,即降职。古代尊右卑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
14.
(·梧州)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C.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15.
(·潍坊)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作了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
“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16.
(·无锡)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发展到宋朝达到巅峰,形成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合称“苏辛”。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这两句诗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情。
C.
《出师表》中的“表”,是大臣写给君主的奏章,“中道崩殂”中的“崩”和“殂”一般用来称大臣的死。
D.
《雁门太守行》中的“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记梦之作《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气势磅礴,音调谐畅,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B.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C.契诃夫是英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是他的一篇批判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D.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柳宗元的《马说》都是借物说理。
B.俄罗斯文学群星闪耀,普希金被称作“俄罗斯文学之父”,契诃夫是戏剧和短篇小说大师,屠格涅夫被列宁赞誉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
C.古人用很多词指代天下,如“四海”“六合”“八荒”等。“海内存知己”中的“海内”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中的“四境”也是指天下。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革命活动家,新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相等,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须对仗。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即为五律。
C.古人的“名”是供自称或长辈称,“字”是供他人称,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表示尊敬,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在《三顾茅庐》中尊称为“孔明”,自称为“亮”。
D.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与法国莫泊桑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0.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21.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22.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B.“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中,“加冠”表示年已二十;“耄老”,指年老,八十九十曰耄。
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胡琴、琵琶、羌笛、玉笛都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诗经》《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论语》《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高”通常用于敬称他人的事物。例如: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现在常用来询问别人在什么地方工作。
C.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D.“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中的“元丰”用的是我国古代的“皇帝年号纪年法”,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则是用的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2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B.古代称谓词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别人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四马一车为“乘”,一人一马为“骑”,“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指前军、中军、后军或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
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练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部分
1.风 雅 颂 2.论语 老子 庄子 3.左传 史记 资治通鉴 4.东晋 桃花源记 5.刘义庆 志人 6.韩愈 小石潭记 欧阳修 苏轼 7.水浒传 红楼梦 施耐庵 曹雪芹 8.蒲松龄 9.吴敬梓 讽刺 10.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11.骆驼祥子 12.伊索寓言 13.泰戈尔 吉檀迦利 14.丹麦 皇帝的新装 15.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16.法国 我的叔叔于勒 17.契诃夫 18.雨果 法国
19.苏联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传统文化部分
1.C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在情境里传统文化中的年龄称谓。“始龀”一般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不惑”指四十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根据情境中“读高三的小文”,参加的是“成人礼”,那么,很明显和他年龄最接近的是二十岁,故选C。
2.C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这厮”是骂人的话;B项“小人”是对自己的谦称;D项“寒舍”是对自己房子的“谦称”。所以答案是C。
3.A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对联的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协调。本题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做,“晴好”与“一轮”“碧波”词性不相同,所以排除C和D,“照明镜”与“万重翠”词性不相同,所以排除B。故答案是A。
4.B 【思考点拨】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是敬称,不是谦称。故选B。
5.(1)B(A项中“令尊”是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辞;C项中“贤弟”为称呼对方的敬辞,“白茶”功用不对;D项中“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与财物) (2)示例一:静——与“敬”谐音,同时包含安静宁谧的修养之道。 示例二:静——与“净”谐音,同时包含荡涤心灵、洁净内心的美好追求。 示例三:真——与“斟”谐音,同时表达本真、真诚的相处之道。
6.B 【思考点拨】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根据图片内容,结合题干“字体一致,和谐美观”,联系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字体知识来辨别和选择即可。A.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是隶书;B.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是楷书。图片中的文字字体也是楷书;C.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是行书;D.笔画相连,潦草难认,是草书。
7.B 【思考点拨】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项与“清明节”有关,C项与“重阳节”有关,D项与“春节”有关。故选B。
8.B【解析】B.结合文化常识中的二十四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文化)常识复习参考答案
C 解析:“贵姓”属于敬辞,“家父”属于谦辞。
D 解析: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阳”指泰山的南面。
B 解析:A项,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束发、弱冠、而立、知命、花甲、古稀。C项,《论语》《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D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辛弃疾。故选B。
A 解析:“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表”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内容多表达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据此,A项所说的“铭、说、记、表”“都是为了表达观点”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A 解析:《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
D 解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C 解析:《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D 解析:A项,“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项,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C项,“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C 解析: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D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赠序,不是书序。
C 解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A 解析:“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孩子”。
A 解析:“半夜三更”指的是23时至凌晨l时,即“子时”。
A 解析:B项,“喝菊花酒”和“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
C项,“劳驾”是敬辞,不是谦辞。
D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并非“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A 解析:“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不是《孟子》。
C 解析:“崩殂”指帝王之死。
1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C项表述不正确,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不是英国作家、戏剧家。故选C。
18.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A项错误,《马说》的作者是韩愈。
19.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赠从弟(其二)》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而且第三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按律诗的格律规则,并不构成对仗,所以这首诗不是五律。故选B。
20.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A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C项,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D项,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四句,不分联。故选B。
21C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故C错误。
22.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知识。“醉翁”是欧阳修给自己取的“号”,不是古代的官名。故选A。
23.A [解析]A项,“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故选A。
24.C [解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