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英才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英才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1 18: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英才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慕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钻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囊”,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责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发发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教宇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其高篇。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3.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4.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展示中心”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4分)
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 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 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 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 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 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 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8. 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9.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她们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4分)
(2)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4分)
14.陈忠对元初三年皇帝关于大臣丧礼的诏书提出了怎样的补充意见?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③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君贶:宣徽使王拱辰。潞公:文彦博封潞国公,曾官至宰相,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定居洛阳。司马光此时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退居洛阳。东庄:文彦博洛阳居第。②丕构:大厦,丕,大。③萧相:沛人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为第一功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联写景。诗人采用中国画以写意为主的泼墨笔法,粗线勾勒了一幅远近 相宜、简远恬静的潞国公庄园山水图。
B.颈联承接首联,用“柱石”和“楼航”隐喻国家的治理须依靠大臣之力,而大臣又须仰仗皇帝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C.诗歌颈联笔锋突兀斗转,从前四句淡远的景致中振起,气魄很大,气势很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符合司马光的大臣身份。
D.尾联用典,把潞国公比作萧何,赞扬了潞国公的辅君治国才干。“且”字点出萧 何、潞国公买田建馆,反映出自娱消遣的恬淡心情。
16.有诗论家说“这首诗起初闲淡,后转入慷慨悲壮,使全诗显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与亲人音讯断绝、年老多病的惨苦境况。
(3)《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②可是还有荷叶,它也能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有删改)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拟人、对比
B.借代、夸张、对比
C.比喻、拟人、排比
D.借代、夸张、排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来说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今智能设备蓬勃发展,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从营养学上看,无论哪种肉汤,① ,因为肉汤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绝大部分营养还是锁定在肉块中。但对一些体弱者来说,虽然肉块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因为② ,所以他们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蛋白质,甚至这些肉块还可能会给他们的消化系统和肝、肾带来负担。因此,为体弱者提供肉汤,③ ,增强身体抵抗力。可见,古人认为肉汤有滋补作用,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
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的泰斗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清流:①清澈的水流;②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1.A
2.D
3.C
4.答案: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5.答案: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6.【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对文中花园的描述,“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都是花园中的景象,“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下午茶”也是这座花园内发生的事,从这些信息看,花园里的生活的确十分富足。B项是考查对小说细节的理解,“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两人关系密切,也是小说着意刻画的内容,为与小男孩的封闭作对比。C项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小说第六段通过两个孩子的推断提到“苛刻的先生和夫人”“肥大的狗”,表明他们对这两个孩子的影响;除此之外,这些“人物”“动物”没有再出现,可见他们没有出场,而通过“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用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等内容,也可以推测出,这个男孩也受到未出场的“先生和夫人”“肥大的狗”的影响。D项对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分析,以小说中两个孩子在花园中的经历来看,他们“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是正确的,“在沉默中”“离开”也是对小说事实的转述,但“依依不舍”的心理分析有误。两人离开时并没有“依依不舍”。前文提到他们感受到花园“被施了魔”,后文提到他们离开花园后重新找到玩耍的快乐,都表明他们对花园并不留恋。
7.【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考查对小说首尾部分的细节鉴赏分析,开头第二段提到“无数大株龙舌兰”,最后一段提到“在龙舌兰丛间”,二者形成明显的呼应关系;“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是事实表述,且从小说内容看,花园里的经历让他们不适、焦虑,而大海则让他们自在,可见通往二者的道路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B项是对小说“蝴蝶标本”这一细节的鉴赏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内涵。房间里的小男孩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等内容可知,他的处境与蝴蝶标本相似,内心充满着出去的渴望。C项第一分句是对小说总体叙述特点的分析,正确;游泳池游水的情节引起了他们内心的一些波澜,“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但无意中敲响铜锣的意外事件,并没有将情节推向了高潮,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应是表现最充分、情感最饱满的部分,即两个孩子发现了房间里的苍白的男孩,感受到花园如同被施了魔一般。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D项前一分句考查叙述视角,小说通过两个孩子的视角展现“被施了魔的花园”,花园里的生活让人焦虑、不适和恐惧,相反从花园出来在大海边的玩耍则是自由自在的,让人毫不犹豫的。所以D项正确。
8.【参考答案】
①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②看到房间里的小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③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第1、第3点1分,第2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综合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前两段写这两个孩子在海边轻松玩乐,然后去勘探没有走过的路,“毫不犹豫”体现了他们心理的轻松;第三四段写他们进入花园后“踮着脚尖”“小心”“满怀焦虑”等,可见他们的紧张心理、焦虑,哪怕在游泳池游水时也“有一点点焦虑”;看到房间里的小男孩后,“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但很快“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最后当他们又离开花园来到海边用海带打仗,“有意思极了”,可见快乐又回来了。
9.【参考答案】
①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小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却渴望更多的自由)②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③内心矛盾:小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矛盾冲突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的矛盾冲突是理解小说思想内涵的一把钥匙。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理解相对较难,但题干指向明确,为理解小说提供了帮助。结合选择题正确选项的暗示,再从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三者出发,从“房间内的小男孩”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和分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很容易找到: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这两个外来的孩子与房间里的小男孩之间的显著差异;小男孩身处的环境是富足美丽的花园,自身却苍白病态,无力享受;小男孩如同蝴蝶标本不得自由快乐,却又渴望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10.B(句中“上”是“上疏”之意,不能与后文“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及宠免后”是“遂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1.D “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理解片面。由语境“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可知,“近幸”不仅包括宫中女子,而且也包括“中官(即宦官)”等受帝王宠幸的人。
12.C(“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曲解原文。他只是写文章委婉劝告,并没有上疏反对。)
13.(1)陈忠内心怀有恐惧愤懑却不敢进谏,于是写《绅先生论》来委婉地劝告。 (“惧懑:”“陈谏”“乃”“讽”各1分)
(2)当时三公府的职权很轻,朝廷机要大事都交给尚书处理,可是发生灾祸变故,皇帝就严厉斥责并罢免三公。(“委”“灾眚”“变咎”“辄”各1分)
14.请求朝廷依从孝宜皇帝的旧令,跟从军队驻防的人以及供职于官府的人在祖父母死后不满三个月,不服徭役。(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忠字伯始,永初年间被召入司徒府任职,三次升迂后担任廷尉正,凭借才能获得声誉。司徒刘恺荐举陈忠明了熟习法律,应该担任机密职官,于是(朝廷)提升他担任尚书,让他官居三公曹,陈忠自认为世代主管刑法,专心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当初,陈忠的父亲陈宠担任廷尉,上奏废除汉朝法律中超出《甫刑》的条款,没有施行,到陈宠被免官以后就搁置了。然而苛刻繁杂的法律逐渐繁密,人们都不能忍受。陈忠大致依据陈宠的意思奏上二十三条建议,即《决事比》,用来省去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而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的弊害。他又上奏废除宫刑;废除贪赃之吏禁锢三世的规定;精神失常的人杀人,可以减轻重罚论处;母子兄弟相互代替执行死刑,准许,免被代替的人,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到邓太后去世,安帝才亲自处理朝廷事务,陈忠认为执政之初,应该征召聘用贤才,用来宣扬辅助风俗教化,常侍江京、李等人都为列侯,共同执掌权柄重任。皇帝又宠爱信任乳母王圣,封为野王君,陈忠内心怀有恐惧愤懑却不敢进谏,于是写《搢绅先生论》来委婉地劝告,文章很长,所以此处没有记载,自从安帝即位以后,频繁遭受灾年,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互相掩饰隐匿,没有人愿意纠查告发,只有陈忠为这些事担忧,并向朝廷上疏,元初三年皇帝下诏,大臣可以行三年丧礼,服丧期满官复旧职。陈忠因此上书说:“孝宣皇帝旧日有令,跟从军队驻防的人以及供职于官府的人,祖父母死不满三个月,都不服徭役,让他们能够为祖父母送葬,请求朝廷依从这个制度.“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陈忠因为长久任职,转任仆射,当时皇帝多次派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于甘陵,然而伯荣依仗皇帝的宠幸十分傲慢,他所经过的郡国没有不以礼迎接并谒见他的。再加上长期连绵大雨,黄河水汹涌泛滥,百姓很不安定,陈忠上疏,奏章(被扣),皇帝不知晓。当时三公府的职权很轻,朝廷机要大事都交给尚书处理,可是发生灾祸变故,皇帝就严厉斥责并罢免三公,陈忠认为这不符合国家旧日的体制,就上疏劝谏。陈忠的用意常常在扬推崇朝廷大臣,对下属以礼相待。那些九卿患有疾病时,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都是陈忠上奏提议的。不久,陈忠升任尚书令,延光三年,陈忠担任司隶校尉,陈忠督察矫正官官外戚宾客,受到皇帝宠爱的人很怕他,不想让陈忠在朝中任职,第二年,陈忠被调出朝廷担任江夏太守,又被留下来担任尚书令,恰巧碰上生病去世。
15. (3分)D(“‘且’字点出萧何、潞国公买田建馆,反映出自娱消遣的恬淡心情”错,昔日萧何、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当时形势,无奈地以此自娱消遣,寄情山水。)
16. (6分)①因身处乡野,面对简远恬静的山水,表现出优游闲散之情;②“扶丕构”“济巨川”表现了作者虽身在江湖却心念朝廷,希望为国效力的勃勃雄心;③以“萧何”比文彦博和自己,因遭排挤而不得不身处乡野,从而产生失落、无奈之情。(每点2分,共6分。)
17.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暴霜露,斩荆棘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8.C
19.答案:①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②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构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20.答案: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②荷花虽久已残败
21.答案:(1)②在“健康”后添加“状况”。(2)③删去“据”或“表明”。(3)⑦句句首加“他们”。(4)⑨“因而”改为“从而”。
22.答案:①其蛋白质含量都远不及肉块本身②其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肾处理能力低下③可以让他们快速吸收一些营养
23.作文立意:坚守清流本色、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