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君提供兵役服务等
B.封臣有效忠封君的义务,封君对封臣则没有义务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带有严格的等级性,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西欧中世纪乡村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庄园,生活在中世纪庄园里的佃户卡洛斯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自备农具和耕畜,为领主每周无偿劳动3天
B.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C.和庄园领主或其他佃户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D.为领主耕种“公用地”
3.入侵英格兰后,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这反映了( )
A.建立起比英国强大的法国王权
B.诺曼征服延缓了英国封建化进程
C.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
D.清除了统治机构和法律上的英王旧制
4.中古西欧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是( )
A.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
C.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
D.获得自由的农奴武装暴动
5.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处应该填写( )
A.城市的兴起
B.农业的发展
C.科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这表明当时( )
A.法律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奴隶保护
B.实现了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法律平等”
C.奴隶是完全不受法律保护的
D.政府通过法律鼓励奴隶自由买卖
7.《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9.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此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旨在( )
A.标榜和宣扬自己对上帝的虔诚
B.彰显俄罗斯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宣示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所取代
D.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10.从1581年到1647年,俄罗斯人在仅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建立起了西起波罗的海,北到北冰洋,东达太平洋的“两洲帝国”。但到1763年,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仅42万。俄罗斯快速的征服和缓慢的移居殖民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恶劣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B.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政策严厉
C.受到金帐汗国的控制和奴役
D.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
11.“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它传播某种数字并使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是“独特民族”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阿拉伯
12.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在先后征服哪些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A.西亚和北非
B.巴尔干和东南欧
C.西亚和巴尔干
D.北非和东南欧
13.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14.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资料。材料信息表明( )
时间
事件
惠恭王六年,秋八月
大阿餐金融叛,伏诛
十一年,夏六月
伊餐金隐居叛,伏诛
十六年二月
伊餐金志贞叛,聚众围犯宫阙
元圣王七年,春正月
伊餐悌恭叛,伏诛
A.中央政权更替频繁
B.中央内部争权日益严重
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
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15.城内最大一座金字塔台庙其规模甚至可与古埃及的媲美。为了满足城市稠密人口对粮食的需要,在湖泊中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园地”,以扩大种植面积。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把这座城市烧成了废墟。后来建立在这座废墟上的城市是( )
A.墨西哥城
B.温哥华
C.布宜诺斯艾利斯
D.巴西利亚
16.阿克苏姆于公元前5世纪后兴起,公元初年成为独立国家,首都为阿克苏姆城。4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进入极盛时期,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公元7世纪后逐渐衰亡。导致这一古国灭亡的外部原因可能是( )
A.民族内部战乱和纷争
B.文明闭塞,缺乏外部交流
C.阿拉伯人的进攻
D.东罗马帝国的进一步扩展
17.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
18.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
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19.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
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20.阿兹特克人的太阳金字塔实际是庙宇,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其附近还有一座用于祭祀月亮神的月亮金字塔。而埃及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体现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这表明美洲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 )
A.相同,都是由巨石建成的宗教建筑
B.相同,都是其最高统治者的陵墓
C.不同,埃及金字塔是其文明的象征
D.不同,美洲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为民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成为培育议会制度的历史土壤。13世纪贵族限制王权的斗争是议会产生的直接动力,这次斗争不仅创立了一套独立的议会制度,而且为地方代表出席议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代表的出席是中世纪议会的重要特征,以自身地位的提高为基础,地方代表在14世纪早期成为议会的固定成员,并拥有了批税权、请愿权等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工具,这标志着中世纪议会制度的确立。
——刘鹏《英国议会起源再研究》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素(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堡战役的结果和危害。(6分)
(2)后来穆罕默德为什么及时叫停了军队的疯狂掠夺行为?(4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上众多的远古文明中,玛雅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却在500年前像谜一样消失了,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
——摘编自赵刘阳、程垫丰、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遗产——玛雅文明》
材料二
据统计,在公元550年到公元750年,玛雅的人口由300万急速上升到了1
300万,面对粮食危机的“挑战”,玛雅人砍伐丘陵和高岗上的树木以开垦梯田,可这丝毫不能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再加上自公元750年就开始席卷玛雅的干旱,人民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然而玛雅的统治者采取了更为错误的“应战”手段,就是开展疯狂的祈雨祭祀活动!在玛雅地区存在着数量惊人的金字塔……大量需求导致战火在尤卡坦半岛蔓延……
——摘编自樊森《“挑战”与应战——以玛雅文明的盛衰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玛雅文明的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4分)
24.(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1世纪初叶,桑海统治者将都城迁至商业城市加奥。……甚至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当加纳和马里相继称霸西苏丹地区时,桑海曾先后成为他们的藩属。当马里帝国由于内乱而遭到削弱时,桑海于14世纪下半叶脱离马里帝国,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湾以西地区扩张。
(1)从贸易角度看,“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状?(4分)
(2)桑海由相继成为加纳和马里的藩属到脱离马里帝国的统治,这反映了桑海怎样的民族传统?(4分)
参考答案
1——20:BDCBA
ACDDA
DACCA
CBDAD
21.观点:中世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
论证:中世纪的英国,教权与王权并存,分散了国家最高权力;在封君封臣制下,领主即贵族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上升,他们联合起来即可与王室抗衡;中世纪早期英国许多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并从封建主手中取得自治权,骑士和市民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壮大,既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世纪社会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体现,经济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于是在这种王权与“民”权相对均衡的背景下,贵族组成上院、骑士和市民组成下院,英国议会制由此诞生。
总结:由以上论述可知,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是独特历史土壤的产物,很好地诠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22.(1)结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危害: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民遭受很大伤害;城中建筑物遭到重大破坏。
(2)穆罕默德希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他不希望这座千辛万苦攻下的城市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
23.(1)建造了精美的建筑,发明了独特的文字,使用复杂历法,农业文明辉煌。
(2)人地矛盾突出,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资源枯竭;疯狂的祭祀活动耗费了大量资源;战争的影响。
24.(1)现状:日益强大的桑海越过撒哈拉沙漠,与北非和地中海发展起相当广泛的贸易关系。
(2)传统:桑海民族具有长期独立王国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被外人统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