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共38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共38张幻灯片)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2 11: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外国诗二首
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诗,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目标点击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作家名片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1837年)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人物档案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怀古”,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世纪——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人物档案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囚徒》、《致大海》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 、《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茨冈》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让大家知道了当时的社会。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
人物档案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 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人物档案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桃皇后》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上尉的女儿》。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与丹特斯决战,结果腹部受了重伤,两日后的2月10日(俄历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助读资讯
戈宝权(1913—2000),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江苏东台人。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苏联文学专家, 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戈宝权将普希金介绍到中国 ,他翻译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被列入中国中学语文教材。
背景链接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普希金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1825年俄历十二月,俄国爆发了反对沙皇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 ,面对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即诗人的女友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诗人的这首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诗人广为流传的作品。
诗歌朗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 / 生活 / 欺骗了你,
不要 / 悲伤,不要 / 心急!
忧郁的 / 日子里 / 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 / 日子 / 将会来临。
心儿 / 永远 / 向往着 / 未来;
现在 / 却常是 / 忧郁。
一切 / 都是瞬息,
一切 / 都将会过去;
而那 / 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 / 亲切的 / 怀恋。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讨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整体感知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镇静和乐观;
第二部分,面对未来,需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合作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2)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 句应怎么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合作探究
(2)、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
合作探究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 句应怎么理解?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合作探究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品味特色
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首诗歌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将主题含蓄地告诉读者。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
成功的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品味特色
列举同样风格的诗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易懂,没有什么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很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样道理,也是诗中那种伟大无私的情怀和战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它以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动读者。
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作家名片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字词扫描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第一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能选择。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一条路,然而很诱人,很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我难以再回返。选择后的惆怅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悟出的人生之路,同样未选择。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互动探究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含英咀华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含英咀华
2.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人类才会创造出“选择”这个颇有分量的词语。
含英咀华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这种选择是理智的,它对后果有清醒的预料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懊悔。
含英咀华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含英咀华
5、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问题探究
1、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问题探究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问题探究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结束语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感谢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