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及教学计划总结(6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及教学计划总结(67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2 09: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
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
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
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
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课时安排:
周次
教?
?
学?
?
内?
?

课时数
时间
一、四则运算
6
1
例1—例6(P1—P16)
3.4—3.10
二、位置与方向
4
2
例1—例4(P17—P26)
3.11—3.17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0
3
1、加法运算定律??例1—例3(P27—P32)
3.18—3.24
4
2、乘法运算定律??例1—例3(P33—P38)
3.25—3.31
5
3、简便计算??例1—例4(P39—P47)
4.1—4.7
6
营养午餐(P48—P49)
1
4.8—4.14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4
7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例1—例3(P50—P57)
4.15—4.21
8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例1—例7(P58—P66)
4.22—4.28
10
3、生活中的小数??例1—例2(P67—P72)
5.6—5.12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1—例2(P73—P77)
11
整理和复习(P78—P79)
5.13—5.19
12
五、三角形
6
5.20—5.26
13
例1—例7(P80—P94)
5.27—6.2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
14
例1—例4(P95—P107)
6.3—6.9
七、统计
4
15
例1—例2(P108—P116)
6.10—6.16
八、数学广角
4
16
例1—例3(P117—P123)
6.17—6.23
小管家
1
17
九、总复习
5
(P125—P131)
6.24—6.30
综合复习




年级

学习内容
P/2-5(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2、知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愉快、短暂的寒假生活结束了,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吗?
预习提纲
出示书本情境图1、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1)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2)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小组合作:你还能挖掘出哪些数学知识呢?3、出示例1,怎样列式。4、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怎样进行计算。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5、987÷3×6
6÷3×987在这样的式子里,只有乘除法,又怎样进行计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小组内提问,组内解决,也可以给其他组提问。2、讨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3、为什么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探究提升
根据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达标测评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27÷3×7
3×6÷9
45+8-23
24-8+10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年级

学习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习提纲
1、半价是多少钱。怎样来求半价。2、为什么把24+24写成24×2的形式。3、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4、24+24+24÷2
24×2+24÷2
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5、出示例4列式270÷30-180÷30
(270-180)÷30270÷30是什么意思。180÷30是什么意思。(270-180)是什么意思6、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及不同之处。7、以上两题它们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8、讨论: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讨论单式的意义,讨论每题两个式子的不同。2、小组内讨论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3、为什么在含有两级运算的题目里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探究提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门票成人24元,儿童半价。三张成人票付100元,找回多少钱。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含有两级运算的式子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达标测评
P7
做一做计算230--135÷9
26×4-125÷5练习一
5、6
、7




年级

学习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学习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3、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引入.
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预习提纲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1、观察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两题的计算结果呢。3、先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在计算。它们的运算顺序相同吗?4、它们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同?5、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6、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讨论每题两个式子的不同。2、小组内讨论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3、为什么在含有括号的题目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探究提升
35+8×(15-8)
35+8×15-8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归纳反思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达标测评
计算240÷(20-5)
(37-15)×(8+14)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练习二
2,3,4




年级

学习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1)100+0=
(2)0+568=
(3)0×78=
(4)154-0=(5)0÷23=
(6)128-128=
(7)0÷76=
(8)235+0=(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预习提纲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2、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3、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4、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5、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分小组展示关于0的运算。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辩论“0能不能做除数”3,归纳所有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探究提升
用字母表示0的运算a+0=a
a—0=a
a×0=0
0÷a=0(a不等于0)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达标测评
计算(1)36+0=
(2)0+68=
(3)0×68=
(4)54-0=(5)0÷28=
(6)128-0=
(7)0÷36=
(8)25+0=(9)99-0=
(10)49-49=
(11)0+39=
(12)0×9=P15—16/8—13




年级

学习内容
P18/19例1、2(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确定位置,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
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判断方向。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如果我们在野外或者在公园、动物园、旅游区迷路了怎么办?要想不迷路我们在之前要做些什么。
预习提纲
出示例1示意图:1、怎样才能有对又快的找到1号检查点?(小组讨论)2、1号检查点在哪两个方向之间。在这两个方向之间还有一个什么数据是已经表明的。3、这个角的两条边有一条指向正东方向,另一条偏向北边,应该注意说。
为什么不说是北偏东30度呢?4、如果只知道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就能马上找到吗?还要知道什么。5、两个数据都知道了,能不能很快找到这个点?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讨论怎样观察平面示意图。2、我们学习的8个方位是怎样的。3、我们现在学习的示意图与我们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小组交流还要明确其距离。
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如果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米,那么就要在图上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上面写明50米。
探究提升
绘制校园平面图1)出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说明,根据这些说明绘制出一张校园的示意图吗?2)分别展示各组绘制的示意图。3)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绘制的?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会不会绘制示意图。
达标测评
1、P18页
做一做2、练习三
1、2




年级

学习内容
P/22-23(位置的相对性)
学习目标
1、能在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难点
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请你看图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北京又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呢?
预习提纲
1、讨论什么叫相对性。2、方向的相对是怎样的。就是说东对什么方向。3、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4、任选地图上的两个城市,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5、出示例4图。这是校园定向运动的路线图,他们是怎样行进的?他们在每一个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是怎样的呢?6、小组结合,能根据同学的描述,绘制出路线示意图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讨论方向的相对性。2、分别展示各个方向的相对性,东对西,南对北。3、位置的相对性,怎样在语言中显示出来。4、讨论绘图的方法。
东---------西南---------北东偏南------西偏北北偏东------南偏西
探究提升
出示正方形图,连接对角线A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上?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上?当角度呈45℃时,我们可以说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B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上。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达标测评
1,能根据同学的描述,绘制出路线示意图吗?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你是怎样边听边绘制的?2、22、23页做一做3、练习四1、2




年级

学习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情景图导入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预习提纲
1、如何列式。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达标测评
(69+172)+
○69+(
+28)300+
=600+
A+B=
+
+36=25+
P28/做一做
P31/4、1




年级

学习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能不能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预习提纲
1、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2、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能够怎样计算,各种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3、上面的计算方法,哪一种简单些,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要先交换位置后使用结合律。4、讨论,在一些计算题中,为什么要使用运算定律。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学生对我们的条件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2、对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进行讨论。3、各小组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小组实时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
选出一个有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列式解答。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同时使用的,单一使用的时候很少。
探究提升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不是经常使用,在平时的计算中怎样来合理灵活的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从而使计算简便。245+174+15+155+11在这个题中怎样来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评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25+14+186
75+168+25
67+25+33+75135+39+65+11
5+137+45+63+50P32/5—7




年级

学习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习提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5、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4字母表示。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小组讨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使用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归纳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达标测评
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60×25)×8=60×(25×8)15×16=16×15P37/2—4
P35/做一做1、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
=
30×(□×□)
125×8×40
=(□×□)×□




年级

学习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思考问题导入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预习提纲
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2、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3、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4、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5通过这些算式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6、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7、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个规律。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2、验证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探究提升
(□+33)×70=6×70+33×□在这个题里我们在□里应填什么数字?这个式子用了什么定律。
归纳反思
汇报自己的收获。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如果用字母来表示怎样表示。还有什么疑问。
达标测评
计算23×12+23×88(35+45)×12(11×25)×425×(4+40)P36/做一做
P38/5




年级

学习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合理运用乘法分配律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
预习提纲
1、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2、比较(100+2)×43
102×(40+3)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3、出示(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
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4、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本组学生完成或者其他组一口说出答案。2、乘法的分配律特殊形式怎样来运用。3、分组展示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探究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92×203=92×(200+□)
=92×200+92×□
归纳反思
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达标测评
计算25×12+25×88(35+45)×12(11+25)×425×(4+40)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作业:P38/6—8




年级

学习内容
连减、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学习目标
1、知道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重难点
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方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旧知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它们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有什么规律。在减法和除法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预习提纲
1、出示:小明在看一本故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讨论怎样解答,有几种方法。2、234-66-34
234-34-66
234-(66+34)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3、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减法的算式(连减)里是不是都能用。运用这个规律计算有什么好处。5、这个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6、在减法算式里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的算式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7、3000÷4÷25
3000÷(4×25)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怎样。8、通过这两个式子发现了什么规律。9、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各组成员互相交流,相互检查,总结比较出最佳的计算方式。2、其他组学生提出适应的问题,来对问题精心全面的剖析。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探究提升
(1)填空:
判断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638-(438+57=638-438+571000-159-□=1000〇(□+441)
901-109-91=
901-(109+91)16÷2÷4=16÷(□〇□)
3456-(481+519)=
3456-481-519210÷(7×6)=210〇(7〇6)
35÷14
=
350÷2÷7□÷(25×7)=350〇(□〇□)
3000÷4÷25=
3000÷(4+25)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减法及除法的运算性质在计算中怎样来灵活的运用。
达标测评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P41/2—4、




年级

学习内容
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学习目标
1、会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学习重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但是在一些题中我们不能直接的使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要把因数变通后才能用运算定律来进行简算。
预习提纲
1、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2、25×12有多少种方法来计算这个题。3、在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4、为什么要把12写成100÷4的形式或3×4
的形式或10+2的形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为什么这一道题有这几种解题方法。并且方法还不同。6、在以后的解题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一道简单的题目,却有了几种不同的解法,并且用了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运算定律。2、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在计算中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将几个因数改写成几个因数相乘或相加的形式。
探究提升
25×32×125
102×36
我们能不能灵活的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简算。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计算中会不会灵活化解因数。
达标测评
计算
25×36
25×32×125
26×99
34×103P47/4、5




年级

学习内容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学习目标
1、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能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重难点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加法的运算定律,那么如果在一道算式里,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我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来进行计算。在这里关键要用到哪个定律。
预习提纲
1、出示例5.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2、讨论解决的方法,看看有几种方法来解决。3、31×2+30×2+26
7×21+1
这两个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以怎样来进行解答。4、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5、在按周计算的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数的。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探究提升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条件问题提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以后遇到乘、加的题中我们能不能灵活运用定律来进行计算。
达标测评
巩固练习
P46—47/1、3、7、8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习目标
知道小数的产生。2、明白小数的意义。3、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4、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预习提纲
1、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3、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4、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5、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6、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7、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8、小数的计算单位和分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讨论为什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2、为什么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3、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探究提升
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一个小数由5个1、3个0.1、6个0.01组成,这个小数是(

归纳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明白了小数的产生及意义,知道了小数的计算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达标测评
1、判断:(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0.9     
0.09     
0.03593、51页做一做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2、会读、写小数。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
1、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2、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预习提纲
1、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2、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4、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5、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6、怎样写小数,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2、写出数位表。3、辨析读写小数要注意什么。
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探究提升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在读写小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达标测评
1、写出下面的小数。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2、填空0.9里面有(
)个0.10.07里面有(
)个0.014个(
)是0.04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读出下面各数(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的性质
学习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知道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学习重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预习提纲
1、比较0.30与0.3的大小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2、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4、整数有这样的性质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学生展示两个正方形图形,以比较0.30和0.3的大小。2、分组归纳总结小数的性质,强调是小数的末尾不是小数点的末尾。3、讨论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探究提升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3.9   0.300  
1.8000  
5005.780  0.0040  102.020  60.06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4  12.002  
60.06   
500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做到哪些?改写小数的依据是什么?
达标测评
化简下面各小数:0.40  
1.850
  
2.900  
0.506000.090  10.830  12.000  0.070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10.01  20.1  4  4.800  50.00  1.6050  10.010  16.0  
  4.0  4.8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预习提纲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看哪部分比较?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3、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怎样比较这两个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4、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5、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为什么要先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一要注意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是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二要注意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比较。
探究提升
抓珠子游戏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归纳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达标测评
4.36○4.37
3.064○3.065
12.147○12.142.189○2.198
0.832○0.831
8.352○8.36把3.34,4.1,3.4,3.399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明白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
预习提纲
1、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有什么不同?2、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3、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4、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5、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6、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1、改变数字的顺序。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探究提升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我们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达标测评
填空(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判断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年级

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小数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秒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预习提纲
1、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这类数有什么特点?2、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3、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4、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5、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怎样改写?6、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探究提升
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生活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来进行名数间的互化。
归纳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在生活实际中会进行名数间的互化,在学习中能选用合适的方法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达标测评
1、(
)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2、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年级

学习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
预习提纲
1、出示73页情境图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2、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3、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是1.0还是1。4、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6、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探究提升
猜一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归纳反思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达标测评
保留2位小数98.6534     
58.741      
31.20050.047     
3.98010     
1.4870保留一位小数3.72
0.58
9.0546




年级

学习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学习目标
1、能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2、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预习提纲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你是怎么想的?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4、是不是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取一个含有万或亿的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讨论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方法。个小组分别阐述,找到合理的方法。讨论万字或亿字是不是可以不写。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探究提升
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归纳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达标测评
1、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3、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年级

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学习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意义,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明白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预习提纲
1、什么是三角形?2、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什么是三角形的底、什么是三角形的高?4、三角形有什么特性?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的特性?6、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7、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各组分别阐述自己小组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解决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2、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讨论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3、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探究提升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归纳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三角形又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达标测评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1)6,7,8;
(2)5,4,9;
(3)3,6,10;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年级

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
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预习提纲
1、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2、角的特征是什么。3、观察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特征是什么。也就是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5、观察这两个三角形,它们又有什么不同。6、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哪几类。7、各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8、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2、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3、生活中见到哪些三角形。
1、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2、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3、等腰等边三角形特点。
探究提升
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各种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
达标测评
1.判断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年级

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预习提纲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2、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3、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4、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5、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7、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讨论减小三角形内角和的误差的方法讨论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讨论怎样来求三角形其中的一个内角
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探究提升
求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求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的度数。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怎样来求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达标测评
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5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年级

学习内容
用三角形拼出图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会用三角形可以拼出学过的图形和一些美丽的图案。2、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性.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图形的拼组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三角形,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呢?
预习提纲
1、用三角形拼四边形.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
2、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3、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4、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梯形?5、你能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吗?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探究提升
怎样合理利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归纳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达标测评
92页1、2题93页5、7题




年级

学习内容
第95~
97页例1、2
学习目标
1、会计算小数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退位减法。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预习提纲
1、出示情景图,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2、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4、怎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5、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小组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探究提升
生活中有的时候小数末尾不需要把0去掉,举例说明?
归纳反思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达标测评
1、?
口算下面各题: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2、?
算一算: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预习提纲
1、观察例3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答。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3、多种方法解答这道题,那么那种方法要比较简单。4、在计算这一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5、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能不能在小数加法中使用。6、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共同检查上黑板的同学做的情况,分析讨论,补缺补差。各组展示本组的解答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相同。一些算式完成以后,我们也可以用计算器来进行验算。
探究提升
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也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那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加减法,能不能化成小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归纳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通过你的收获在以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达标测评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年级

学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应用(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
学习目标
1、会将整数加减的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运用到小数加减中来,从而使计算简便。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对加减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的巩固。
学习重难点
用加减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简算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减法的运算性质是什么。小数加减法中能不能使用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预习提纲
1、观察例4情景图,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2、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3、多种方法解答这道题,那么那种方法要比较简单。4、在这一题中,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5、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能不能在小数加法中使用。6、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共同检查上黑板的同学做的情况,分析讨论,补缺补差。各组展示本组的解答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在小数加减运算中使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因此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或性质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能简算的要简算,不能简算的要按顺序进行计算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探究提升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如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通过你的收获在以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达标测评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年级

学习内容
折线统计图
学习目标
1、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情景导入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108页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统计图?
预习提纲
1、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2、出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3、什么是折线统计图。4、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5、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的表现数量的多和少2.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现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现数量多少,
还可以看出物体的趋势变化。
折线统计图是由线段将一些点顺次连接构成的。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探究提升
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达标测评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年级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流程
设疑导入
预习提纲
学习流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探究提升
归纳反思
达标测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
?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