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三)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2.1-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检测卷(三)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2.1-2.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24 13:47:36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卷(三)(第2章2.1-2.3)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某同学游览西湖,看到湖上有很多游船,该同学形成视觉的部位在(  )
A.角膜
B.视网膜
C.大脑
D.盲点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它们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不但美化了城市,而且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利用了大地传声比空气快的原理
3.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4.舞蹈“千手观音”震撼人心,演员却都是聋哑人,舞蹈演员们学习舞蹈接受信息主要依靠(  )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5.“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出声音时,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你发出的声音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6.一头牛的叫声和一只蚊子的声音,下列关于它们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牛的叫声音调高,蚊子的声音音调低
B.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音调高低相同
C.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7.如图所示的实验中,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是(  )
A.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
B.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
C.用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
D.吹口哨,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
8.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声音中属于噪音的是(  )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 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 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 ⑤教室外婚庆的爆竹声
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9.有这样一则笑话:“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突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请问,笑话中真正的噪声制造者是(  )
A.甲
B.乙
C.邻居
D.没有人制造噪声
10.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神经,引起听觉
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神经引起听觉
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神经引起听觉
11.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后,再播放出来。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
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
B.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依靠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肌体,听录音机发出的声音,依靠空气传播
C.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D.录音机将声信号转变为电磁信号再转变为声信号,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12.某人不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嗅觉神经末梢受到损伤
B.传入大脑的嗅神经受到损伤
C.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受到损伤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话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关于如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15.如图是童谣《小蜜蜂》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16.舒涵从超市买了一根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她回家后马上用了一下,却听不到什么超声波,这是因为(  )
A.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响度太小,人耳听不到
D.超声波的频率超出了人耳的听力范围
17.医生为病人动手术时采用局部麻醉,在手术中病人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B.痛觉和触觉的感受器不同
C.触觉感受器被麻醉
D.麻醉剂对触觉不起作用
18.关于人体感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舌是味觉器官,舌上的味蕾可以感受到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B.人的皮肤可产生冷热觉、触觉和痛觉等多种感觉
C.耳中的鼓膜是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后能产生神经冲动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并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19.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0.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填空题(24、25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21.如图所示,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利用“土电话”能进行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是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但它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________(填“超声”或“次声”)波,并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船上的人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
Hz~20
kHz),频率较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的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可导致内脏被振坏而丧生。
材料四: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填“超声”或“次声”)。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________Hz。
(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波传播时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________(填“上”或“下”)拐弯。
23.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结构是[7]________和[8]________。
(2)小儿咽喉感染比成人更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是:儿童的________比成人相对短、宽而且倾斜度小。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名称)损伤。
(4)由听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是通过________传到____________的相关区域形成听觉的。
(5)听觉形成的正确过程是________(填字母)。
A.声波→2→3→4→9→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2→4→3→9→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2→3→4→8→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2→3→4→7→听神经→听觉中枢
24.如图是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声时的波形图,比较两波形图可以发现两个音叉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音叉的振动往往较为微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将其放大来显现,这样的方法称为________。
25.如图1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王芳同学发现:依次用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王芳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王芳又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2),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从而吹奏出美妙的乐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30题8分,其余每空2分,共34分)
26.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声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量则被吸收了,从而导致自然界的大部分声音均能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被压实,从而减少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1)根据刚才的阅读,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中比较高档的音箱四周都用多孔的海绵包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从小不仅喜欢问问题,还特别喜欢自己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他小时候有一次到厨房去玩,听到厨房里做菜的师傅把盘子弄得叮叮当当响,这种声音响了千百年,谁都认为很正常。餐刀碰到盘子总会响的,但这平常的声音却使小帕斯卡着了迷。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敲击发出声音的话,那为什么刀离开了盘子,声音不会立即消失呢?想啊想,他就跑回家自己做实验,他发现敲打盘子后,声音连绵不断,但只要用手一按盘子边,声音就立即停止。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哈!我知道了!”小帕斯卡高兴地叫起来,发声最要紧的是振动,而不是敲打,敲打停止了,只要振动不停止,还能继续发出声音来。帕斯卡十一岁就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他在十六岁就发表数学论文,二十二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二十四岁完成著名的真空实验……这些和他从小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州天宁寺,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后,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呵!手指碰到发声的盘子上,还有点发麻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这篇短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启发?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下表是温斯坦在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mm)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触觉是在____________(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____________(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________,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学特点。
29.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
cm
0.2
mm2


钢丝
10
cm
0.1
mm2


钢丝
5
cm
0.1
mm2


钢丝
5
cm
0.1
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钢丝________。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表中是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
450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假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由此可知海水深度为________m。阶段检测卷(三)(第2章2.1-2.3)
1.C 2.A 3.B 4.C 5.B 6.C 7.A 8.C 9.A
10.A 11.B 12.D 13.D 14.A 15.B 16.D 17.B 18.A 19.D 20.D
21.(1)固体能传声 (2)金属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线已停止振动,声音的传播停止 (4)不能
22.(1)超声 音调 (2)次声 (3)20 (4)上 (5)下
23.(1)半规管 前庭 (2)咽鼓管 (3)外耳道 鼓膜 (4)听神经 大脑皮层 (5)A
24.响度 转换法
25.a c
26.(1)多孔的物体吸音效果要比实的物体吸音效果好 (2)音箱在使用过程中会振动发声,为了减小噪声对音箱效果的影响,常用多孔的海绵包着,这样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噪音,使音箱发出的声音纯正一些
27.(1)B (2)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且声音具有能量 (3)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合理即可)
28.(1)大脑皮层 (2)中指指尖 大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29.(1)乙 粗细 (2)乙和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30.(1)温度 介质 (2)1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