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考试结束前
峨山县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因此质问周王,周王予以否定。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以王子狐在郑国为人质,郑国公子忽在周王室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体现了当时( )
A.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亲法观念趋向瓦解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2.《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该史料的价值在于( )
A. 厘清周部族的早期宗法关系 B. 展现周部族的早期社会结构
C. 印证周部族的发源地 D. 折射出周部族早期社会形态
3.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 )
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
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
4.宋代以来,民间相传豆腐是南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图1),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程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图1
A.民间传说史学价值得到验证 B.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得到实证
C.豆制品在汉代民间基本普及 D.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5.如表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6. 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17年,先后更易内阁官员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这表明
A.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B. 明朝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化
C.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D. 明朝统治集团相互倾轧,吏治腐败
7.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从超过60%下降到55%。这反映了当时
A. 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 B. 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
C. 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 D. 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
8.19世纪中后期,“西学源出中国说”“中体西用说"“托古改制说”曾先后出现并流行于中国思想界,这些学说的共同进步性是
A.论证传统文化的先进 B.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
C.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D.阐释中西文化的优劣
9.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12款规定:“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1903年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基本相同的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要求逐渐摆脱列强的控制 B.开始重视法律制度的构建
C.已具有较为明晰的近代外交意识 D.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10. 据韩丁《翻身-一中国一个村庄 的革命纪实》记载: 1948 年山西省潞城县张庄完成土改运动,部分农民加入共产党。下表为农民党员入党动机调查。农民入党动机折射出( )
张庄农民党员入党动机调查表
入党动机 人数
想争取平等权利、言论自由 10人
因为翻了身而拥护党 3人
想为人民服务 2人
想打倒地主 1人
想当干部 4人
想在党的保护下躲避财产没收 1人
不知道为什么 1人
其他 2人
总数 28人
A. 农村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B. 农民党员比例很高
C. 农民个人入党动机十分盲目 D. 土地改革进展顺利
1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弘扬传播红色文化和抗联精神的同时,还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中共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传调查以丰富史料 B.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
C.鼓舞士气以取得胜利 D.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
12. 下图是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
A. 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B. 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C. 顺利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13.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话旨在( )
A.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 B.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C.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
14.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
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 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5.古代雅典的戏剧公演实行“捐助制”。捐助者通常来自雅典最富有的人群,这种捐助“既是强制性的,也是荣誉性的”。统计表明,“除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例外情况,所有政治家都出自公益捐助阶层。”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戏剧公演激发公民参政热情 B.政治权利与社会义务有机统一
C.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突出 D.财产成为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
16.罗马人认为法是最高的理性,从自然中产生,指导应做的事,禁止不应做的事。即使是皇帝也要守法。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序言中宣称:“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由此可见,罗马法( )
A.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B.实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彰显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D.旨在维护罗马皇帝的专制权力
17.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订立了向参与政治活动的的公民支付报酬的制度,而实际上越是贫困的雅典人,参与民主管理越是积极。这会导致( )
A.民主体制更加完善 B.平等观念更加普及
C.决策水平更加低下 D.社会矛盾更加缓和
18.18世纪,英国农业产出增长了大约43%;到1870年,粮食产量比1700年高出300%,而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数量只增长了14%。这主要是因为( )
A.化学肥料广泛运用 B.人口出生率较低
C.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D.圈地运动的兴起
19.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
A.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钟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20. 192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同苏联签订了技术转让和交换技术情报合同,并在苏联建立一个能生产福特轿车和载重汽车的制造厂。这说明( )
A. 经济危机加速了技术外流 B. 美苏结束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C. 苏联工业化建设规模扩大 D. 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技术
21.1970~1978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增长率变化表(单位:%)。由如表可知,英国( )
年份 社会服务 教育 保健 住房
1970﹣1974 5.0 6.3 4.3 7.4
1974﹣1975 9.0 0.4 1.0 44.2
1975﹣1976 2.1 1.8 3.2 ﹣11.7
1976﹣1977 1.0 ﹣0.3 0.8 ﹣1.0
1977﹣1978 ﹣0.9 ﹣3.6 0.8 ﹣9.4
A.经济状况制约政策实施 B.逐步向非福利国家转型
C.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保障对象显著缩减
22.图3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该作品( )
图3
A.表达了对美苏“冷战”的担忧 B.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嘲讽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23.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提出“让企业自己做企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强硬的作风重振英国经济。其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这一政策的做法是( )
A.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C.恢复自由放任的模式依靠市场重振英国经济
D.采用“新经济”发展模式刺激新的经济增长
24.20世纪60年代,战后的人们终于有机会去高歌自己的理想,一群不安分的少年也以对音乐的狂热宣誓自己的人生态度,“甲壳虫”、“滚石”和“猫王”等摇滚音乐席卷全球。摇滚音乐的流行( )
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激情反叛
第Ⅱ卷(共计52分)
非选择题部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城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架、浴火重生的曙光。
——中共中央宜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第Ⅱ卷选做题区域内把所选的题号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7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1950年6 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6月30日,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台湾问题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周恩来指示,对朝鲜战场只要“密切加以注视”就可以了。
﹣﹣摘编自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等
材料二:1950年9 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尽管战争会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但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摘编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0 年9月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意义。(7分)
29.【历史——选修6:中外历史任务评说】(15分)
材料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疾新药的研究,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与青蒿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5 BDDAC 6-10 BBCCA 11-15 CDAAB
16-20 CCCAD 21-24 ADBD
25(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每点2分,满4点共计8分)
(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任一点2分,满4点计7分)
(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6分,其中任意1点2分,3点记满分)
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4分,其中任意1点2分,2点记满分)
26(12分)答案提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一直抗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 产阶级都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但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 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上了改 革开放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以及民族复兴的大业。
评分说明:提炼观点不全面,论述无史实或有史实无论述,缺少学科术语。(0—4分) 提炼观念较全面,但材料照抄、论述部分史论结合较少,有一定的学科语言,但逻辑不严谨。(5—8分)观点全面、论述史论结合且充分、语言逻辑严谨,历史术语充足。(9—12分)
27(1)措施:设立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立法保障,定期考核;针对生老病死不同情况采取相应保障措施。(8分)
(2)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7分)
28(1)态度:认为对朝鲜战场进行密切注视即可,不需要进行出兵援助。(2分)
原因:新中国急需进行经济生产的恢复,需要尽量避免战争;台湾问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朝鲜战场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方面认为没有得到苏联确切的军事支持和保障。(任意3点计满分6分)
(2)转变:必须出兵援助,进行抗美援朝。(2分)
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的立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形环境;使人民军队经历了现代战争的洗礼,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任意3点计满分5分)
29(1)发明青蒿素,制服疟疾,保护了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学发扬光大。(答满3点记满分8分)
(2)自幼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积累了经验;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的精神;疟疾肆掠,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临危受命;国家对抗虐新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传统中医药学的启发。(任意3点计满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