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教学目标:
1、在聆听音乐作品中,想象或联想“春”的意境,感受作品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听辨并哼唱《春》的主题旋律,编创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旋律的变化。
3、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大自然的声音。
2、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跟音乐进教室(主题音乐)
2、师:同学们,春天是五彩斑斓的,画家用他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春天,而作曲家们则用美妙的旋律表现春天,徐老师今天就要扮演春姑娘的角色,带大家一同到大自然中听一听这些动人的旋律。
二、聆听插部
1、师:你们听,谁在唱歌?(播放插部1)听他们唱歌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做几个鸟儿歌唱的动作吗?
2、师:你们做的真棒,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鸟!
3、师:哎,你们再听听,这里似乎还有别的声音!(播放插部2)他们的歌声和鸟儿的歌声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原来是小溪流发出了美妙的旋律。你能用动作里表现吗?
4、师: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时候,但是,你们听!发生了什么?(雷声、闪电、大风、春雨……)你的心情如何?(紧张)能用动作来表达你的心情吗?
5、师:只要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尽管我们每位同学的动作不同,但是都表现了音乐中的特点。
6、师:老师请来了一个乐队来演奏这个场景,你们看,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小提琴、颤弓、快速)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每位演奏家表演的一样吗?他们的音高低强弱一样吗?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
7、师:这场春雨来的可真是突然,同学们再听,现在有什么变化了?(插部4)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表现这种变化的?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吗?
三、熟悉主题
1、师:接下来,老师请大家聆听一首乐曲,当你听到刚才们所经历的几个场景时,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适当引导)
师: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认识这位优秀的作曲家吗?
2、师:他就是来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而我们刚才所欣赏的曲子便是他的作品《四季》当中的第一个乐章——《春》。
3、师:他不但给大自然中的场景谱写了美妙的旋律,也给春姑娘谱写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第一段春姑娘登场的音乐(主旋律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发芽)种子萌芽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请你跟着春姑娘一起来表现万物萌芽的情景!(动作)
4、再听,这段旋律中有没有变化?(强弱)
5、旋律的强弱表现了什么?(春姑娘时而热烈时而轻巧)
6、让我们用歌声来表现春姑娘的活泼:
7、老师为大家演唱两次,你听一听,这两次演唱有什么不同?(第二遍跳跃有活力)这是顿音记号和重音记号给老师帮了忙!同学们也用这种有弹性的声音一同演唱吧!
8、师:春姑娘越走越欢快,作曲家又给她谱写了一段旋律,我们听。(主旋律2)你听出了什么?(强弱、活泼)这里的强弱又表现了什么?(春姑娘走远了)你能将这种强弱变化表现在动作中吗?请同学们跟着春姑娘一同来舞蹈。你能用歌声来表现出强弱变化和生机勃勃的感受吗?(2遍)
四、整体感受
1、师:徐老师想和几位同学合作来表现这首乐曲,谁来表现鸟儿欢唱的场景?小溪流动的场景?电闪雷鸣的场景?云散雨止的场景?
2、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观察,徐老师所代表的春姑娘这条旋律出现了几次?春姑娘的出现与其他场景有什么联系?
徐老师把春姑娘的旋律称为A 四个场景分别是B C D E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出场顺序:
板书 A B C D E
主题 插部1 主题 插部2 主题 插部3 主题 插部4 主题
春天的主题在四个插部前后反复出现,即同一主题多次循环反复、中间加入不同插部交替构成,称为回旋曲式。
3、最好老师还带来了一支乐队,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用动作表现你所听到的旋律。
五、拓展
其实春天的脚步并没有走远,作曲家让春停留了下来,还写下了《春》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同学们有时间也可以在课后去聆听。希望同学们能更多的感受大自然的声音,说不定你也能为大自然谱写出美妙的音乐!
跟音乐出教室!(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