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它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概念解读: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20世纪初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深入发展
工业革命扩展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后期
18世纪后期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其他国家?
随着这种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就逐渐把国王排斥于决定内阁构成的权力之外。以国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一旦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来,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688
光荣革命
1689
《权利法案》
18世纪
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议会至上 王在法下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当时英国保护私人产权,包括保护专利,鼓励创造发明……。
1751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求“发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时纺六根棉纱或麻线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航海条例》)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律没收。
——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国内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专利法、航海条例)
(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经国会批准的圈地法案,1717—1727年共15件,1728—1760年共226件,1761—1769年达1482件……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虚;与此同时,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形成了。
——李宏图等《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圈地运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劳动力
地租类型
传统农业
基本自给自足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农奴
自由农民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
资本主义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
整片开发
大农业
雇工
货币地租
农业资本主义与传统农业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国内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专利法、航海条例)
2.圈地运动促使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
——亚当·斯密《国富论》
手工工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国内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专利法、航海条例)
2.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分工细致,工人技术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伦敦促进自然知识皇家学会”。皇家学会的成员已意识到在技师与科学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好处,开始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天而降的苹果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国内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专利法、航海条例)
2.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促使分工进一步细化,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4.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知识基础。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战胜西班牙葡萄牙
战胜荷兰
战胜法国
确立殖民霸权
日不落帝国
仅在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这批资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说是英国新工业革命的全部资本,至少也促进了英国对新工业革命的投资,尤其在蒸汽机和纺织技术方面的投资。
——弗兰克《白银资本》
在对外活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奴隶贸易。18世纪末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惊人利润。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5.英国通过殖民扩张、黑奴贸易,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流动的社会结构,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等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来说,在欧洲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制度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工业革命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更易于修饰(染色和印花)、清洗和更换。即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棉制内衣的普及也改变了传统的洁净、舒适和卫生的概念。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戴维·兰得斯《国富国穷》
棉花
棉纱
棉纺织业革命
(一)主要成就
棉布
1765年英国工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地图册20页
1771年,阿克莱特,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WORKSHOP)→资本主义工厂(FACTORY)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WORKSHOP)
机器生产
技术分工
资本主义工厂(FACTORY)
手工劳动
技术分工
工厂制度
1、背景:
2、特点:
3、影响: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①时间:
②规章:
③生产:
④原料:
实行倒班制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剥削工人,摧残人性。
棉花
棉纱
棉纺织业革命
(一)主要成就
棉布
动力革命
蒸汽机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自然科学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
纽可门蒸汽机
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改良二:上下往复动力变为旋转式动力
改良一:安装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下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天燃气。……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棉花
棉纱
棉纺织业革命
(一)主要成就
棉布
动力革命
蒸汽机
轮船和火车
交通运输革命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第一台蒸汽机车
1807年蒸汽机轮船克莱蒙特号下水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建设。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蒸汽铁路。1850——1870年全国铁路从1万公里增加到2.4万公里。今天英国的铁路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1825-1914年的铁路
地图册19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主要领域
主 要 发 明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
棉纺织业
1765
英国
哈格里夫斯(纺纱工、木工)
珍妮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理发师出身)
水力纺纱机
1779
克隆普顿(工人)
骡机(纺纱)
1785
卡特莱特(工程师、牧师)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785
瓦特(机械师)
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
1807
美国
富尔顿(工程师)
汽船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矿工出身)
蒸汽机车
工业革命时期(第一阶段)的主要成就
思考: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地图册20页
1.城市化进程,工业城市
2.工业化进程,工业中心区
3.煤炭,冶金、采矿业
4.火车、轮船,交通运输
5.火车、铁路建设、国内贸易
6.轮船、港口、对外贸易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在第一次工业革时期,各国的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依靠从英国引进机器来进行的。那时英国是一花独放、一枝独秀,用自己的机器装备了各国的工业,成为“世界工厂”。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8世纪晚期,法国开始从英国引进珍妮机和蒸汽机等设备,出现极个别使用机器的工厂,直到1825年英国取消禁止机器出口的法令后,大批机器输入法国,提高了法国的工业技术水平。
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逐步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稳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面临的问题
解决
美国
南方种植园奴隶制
法国
政权更迭频繁
德国
邦国林立
俄国
沙皇制、农奴制
1865年第13条宪法修正案
1875年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871德意志帝国建立
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英国: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美国:1860年全国煤产量相当于1820年的60倍。
法国:1847年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827年的3倍。
德国:1870年煤产量比1850年增长了4.1倍。
俄国:19世纪80年代,采用机器的大工厂在轻工业各部门中迅速取代了手工工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3.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1830
1840
1870
1860
1850
[英]法拉第电磁感应
[英]焦耳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德]施莱登、施旺
细胞学说
[英]达尔文
进化论
[俄]门捷列夫
化学元素周期律
物理
生物
化学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德]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美]贝尔发明电话
[美]爱迪生发明
火力发电站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1883年
1885年
1892年
1903年
[德]戴姆
发明汽油内燃机
[德]狄塞尔
发明柴油内燃机
[美]莱特兄弟
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德]卡尔·本茨
研制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3.新式快速交通应运而生
4.化学工业兴起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使用有机化肥
德国化学家柏琴发明了人类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
德国化学家雷佩发明了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分布图
研制成功发电机
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三轮汽车、四轮汽车
有线电报
第一口油井
发明白炽灯
发明有线电话
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思考】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国家
新动力
能源
交通工具
发明来源
火车、汽船
工人技师;实践经验
汽车、飞机等
科学家;科学理论
18c中期至19c中期
19c中期至20c初
英国中心,全球扩展
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德突出,各具特色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煤炭
电和石油
18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深入发展
18世纪后期
工业革命扩展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瓦特与合伙人开办工厂,后来,他们的工厂日益发达,雇有1000多名工人。他们对工人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发现工人有不轨行为或玩忽职守,工厂可以随时解雇他们。同时,将工人分为生产组、运输组、安装组,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
材料二: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垄断组织,这318个垄断组织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垄断组织垄断。最著名的是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等。这些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分别有什么特点?
工厂制度:
1、中小企业占多数
2、分工细致、纪律严格
3、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
垄断组织:
1、规模巨大
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五、工业革命的扩展——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海战景象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入手,推行一系列新政举措即为“洋务运动”,提倡洋务新政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张之洞
左宗棠
李鸿章
曾国藩
奕?(中央)
(一)洋务运动
(1)“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三个大型企业,在当时都堪称东方世界一流规模的大型新式军工企业……已开始从手工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已从传统工业进入到现代工业。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等
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数十年后, 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二)民族资本家: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范旭东筹建永利碱厂。
1917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创办,开创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
1926年,“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最高金质奖章。
地图册20页
六、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机械普及,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走出,眼界开阔。)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国家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与1904年推行“癸卯学制”)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斗争,有所改善。)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生产方式进步——世界经济的转型
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生活的剧变
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 它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