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3 15: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温故知新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评价
(2016山东泰安一轮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划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西夏

北宋

西夏
南宋

民族政权建立——辽、西夏、金、元时空定位
民族 兴起区域 首领 建国 时间 都城 主要制度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辽河上游、
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1115
1038
916
上京
兴庆
汉制与蕃制并立
猛安谋克制、
会宁
燕京
一、民族政权建立——时空定位
南北面官制
蒙古族
忽必烈
行省制
1271
大都
漠北蒙古


以上材料体现了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存在着怎样的交流情况?
两朝(宋和辽)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他们的君主结成了虚构的“兄弟”亲属关系。宋朝皇帝将称辽朝皇太后为他的叔母,辽朝皇帝为他的“皇弟”,而辽朝皇帝则称呼宋朝皇帝为“兄长”。……在新年庆贺,皇帝生日,皇帝或皇后去世,以及新君登基这样的仪式场合,要互派特使。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宋金榷场分布图
宋辽夏榷场分布图
1、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交流
政治上,通过议和,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通使频繁。
经济上,各政权经济来往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思议展2
史料一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①,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②。
——据《辽史》
史料一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①,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②。 ——据《辽史》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
1、对游牧民族实行巡狩制,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2、实行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
3、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
2.辽的制度建设
四时“捺钵”与境设五京(捺钵,指辽帝的行帐,即朝廷)在渔猎地区,辽帝随着四季迁徙捺钵(政)在州县地区设置五京,主要征税集粮(经)“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意为辽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作为一种活动习俗,它指的是辽朝皇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和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由于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春水”“夏凉”“秋山”“坐冬”,合称“四时捺钵”。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辽统治的特点?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有什么意义?
(1)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2)原因: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意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②利于契丹族学习先进的农耕文明,并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利于民族交融
南北面官制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机构,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夏的官制和辽一样,也是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24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制度建设: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中书司
枢密司
三司
御史台
行政
财政
监察
军事
皇帝
中央机构:
3.西夏的制度建设——制仿北宋,官称汉蕃
(2)特点:
思议展2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三、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

1、金灭辽与北宋
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性质: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内容: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影响:
A节约财政支出;B.保证较强战斗力;
C.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2.金朝的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制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 辽朝“因俗而治”制度对后世特别是金、元、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太祖)在燕云地区设置汉官以统治聚居的汉人。在地方上,金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统治方式:在汉族和渤海地区,设置州县;在女真族地区,保留猛安谋克官制。.. ..忽必烈采纳一些汉族士人的建议在汉族地区行汉法.. .. 对其他一些民族地区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雍正帝曾强调对边疆地区民族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
——宋德金:《辽朝的“ 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
问题探究
辽夏金制度设立的共同点是?其历史作用为?
共同点:①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②具有很强的“中国意识”
历史作用:①缓和民族矛盾,利于民族融合,稳定统治
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③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④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向封建制过渡
1227灭西夏
1234灭金
1276灭南宋
1247吐蕃归顺
1271建元朝
1254灭大理
1279统一全国
三、统一全国的元朝统治
1、蒙古的崛起
元的大统一
①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②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换来了国内相对的和平安定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元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3.元朝的制度建设
(1)驿传制度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
③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元代急递铺令牌
政令畅达
①继承吸收了宋代的政治制度
②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如宣政院
(2)中央行政制度
中央
相对于宋朝,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行省制度
行省
路、府、州、县
(行中书省)
行省既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
(3)地方行政制度
其他地区(除吐蕃、
畏兀儿外10个行省全国)
腹里
(河北、山西和山东)
皇帝
中央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
行中书省
路、府、州、
县和宣慰司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据材料概括行省长官的主要职能和特点。
统领地方财政、军事、行政等权力
行省长官权力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设问:元朝在划分行省时采用的原则是什么?有何作用?
史料研读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中央直接掌握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料研读
①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以消除割据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4)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宣政院印章
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中国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而更名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元世祖忽必烈时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6)在澎湖设巡检司,经略台湾。
其他措施:①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②重视农业生产,松江黄道婆推广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北逾阴山
东尽辽左
西极流沙
南越海表
3、元代的民族关系
(2)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3、元代的民族关系
(3)“四等人制”
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2
3
4
1
背景: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6、元代的灭亡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等;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大理等。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以下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并立等。
(2)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
①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②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③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④统一的历史趋势
 探究点二: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
 探究点三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
(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例如,匈奴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一,靺鞨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吐蕃对西藏地区的统一与开发,在蒙古族主导下实现了元朝的大统一。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例如,西域地区在汉朝时传入中原地区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等;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3)民族关系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例如,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和满洲人进入中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例如,北朝时期,汉族吸收胡服、胡食、胡乐、胡舞;唐朝时胡饼、胡服、胡酒更加流行。
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少数民族的活动从整体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探究点 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料1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2 昔者金人草居野处……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摘自《宋史·陈亮传》
史料3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从史料1中找出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具体的政治制度及历史影响。
(2)根据史料2表明宋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有什么意义
(3)根据史料3分析行省制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提示 方面: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政治制度: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历史影响: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农耕文明;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相处和互相学习,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辽、西夏政权的统治。
提示 趋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民族交融加快。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和发展。
提示 从“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由于自然疆界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利于民族交融。
2.5 “治”:小结

西夏


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契丹贵族特权
四时捺钵制:草原习俗与政治结合
——承袭汉制
逐步全盘汉化:熙宗改制
猛安谋克制:女真封建化;后期病国害民
行省制:背景、含义、内容、影响
边疆治理:直接管辖
四等人制:民族分化政策
因俗而治
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