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思考: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末代沙皇的婚礼
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0:《火星报》
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1903:俄社会民主工党二大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与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 宁
(1870——1924)
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四)列宁主义诞生的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立的标志是( )
A.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B.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
C.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
C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一战俄国群众示威游行
内因: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仍落后于西欧国家。
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上: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理论上: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外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1917年2月,首都彼得格勒面包供应短缺,食品价格猛涨,工人和市民举行罢工抗议。3月8日(俄历2月23日),示威人群走上街头,革命爆发。奉命镇压的军队转而支持民众,宣布起义。工人和起义士兵建立了革命领导组织一工兵代表苏维埃。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众叛亲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由资产阶级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接管政权。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时间: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彼得格勒
地点: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四月提纲指方向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 间:
领导者:
政 党:
地 点:
结 果:
性 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对世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A
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C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时间
目的
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苏联红军凯旋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② 影响
材料二:1920年的耕地面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减少7%,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棉花产量为6%,甜菜产量为8%。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1921
重心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的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推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自由贸易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固定的粮食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1、背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2)农业集体化--满足了工业化需要,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建立
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3、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表现: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评价
积极作用:
1、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坡脚的巨人
消极作用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标志
内容、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背景
1、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新建铁路13 412千米,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A
2、“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