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2 11: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
教学难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的观点。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学要点??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习《六国论》;总结群文阅读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论。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段佳话??一种文体
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
2.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是秦灭六国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关于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总结的文章——《六国论》,来看看苏洵对于六国灭亡又提出了哪些自己的高见呢!
3.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解题: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一段文字??一个问题
1.播放课文朗诵视频:划出生字新词,并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⑴正音(见课件)
⑵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部分。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该段课文,推荐另外一名同学翻译,再推荐一名同学回答老师给出的问题(每组一个问题)。
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3.各组探究要点。
⑴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⑵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论证的观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战胜而得——受贿所得;战败而亡——贿赂所亡(数量上,对比论证)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地有限——欲无厌(从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
薪不尽——火不灭(道理,引用论证)
⑶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勿附于秦
?
燕:以荆卿为计速祸——刺客不行
赵:诛良将,用武不终——良将犹在
小结: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假设论证)
⑷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明确: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第五段,引古(六国破灭)——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4.课文小结。
5.文言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三、一段历史??一种感叹
问题: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禁得住推敲吗?
1.回顾史实(学生抢答):
⑴秦灭六国实现于哪一年?攻克的先后顺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⑵秦统一天下的蓝图始于秦哪一位君主?从计划到成功经历的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秦孝公,140多年)
⑶秦灭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10年)
⑷?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远交近攻)
⑸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涉及这一段史实?(《阿房宫赋》等)
2.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
参考示例:
⑴“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根据史实,赵是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
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当。从历史得知,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⑶“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评价不当。如果他们真有远略的话,应该知道必须在韩魏受敌时齐心相助。光守自己的国土,那是万万守不住的。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地盘大大增加,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
⑷“燕虽小国而后亡”,不见得是“用兵之效”。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根据秦“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亡的时间上要推后一些。
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一句不合清理。再笨的统治者也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性,绝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一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3.苏洵是社会问题的专家,他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是作者对历史无知,还是用心良苦?
明确:作者引古(六国破亡)的目的在于讽今(在六国下),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
四、一个教训??一种责任
1.《贞观政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2.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五、一种写法??一点启示
问题:《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
写作启示一?:提出论点要有论敌意识;论点要态度鲜明、见解独到。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振起全篇。
写作启示二:阐发论点要抓住核心概念;抓住核心概念的矛盾对立面去阐释;确立论点:总—分—总。效果:这样能使中心论点表述显得更加严密。
写作启示三:要紧扣分论点按顺序展开论证;分论点要分层次多角度探求原因;起始句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分论点可先举例直接论证,后反面假设论证;另外,论证方法要灵活多样。效果:这样能使论证过程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
写作启示四:结尾应当具有明确的联系现实的写作意识;学会篇末深化论点,首尾呼应。效果:这样结尾才有针对性,深刻有力。
六、一种阅读??一种分析
问题: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1.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
3.?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不同之处:
1.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
2.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3.引述史料,各有侧重。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4.叙、议安排,各有特点。《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5.文章语言,各具风采。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用一组整齐的对比句,前者写歌声浓烈,如春光浴身,有温暖之意;后者写舞袖频举,似冷风拂面,生寒冷之感。极写歌舞之盛,突出了奢华之至。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如写赂地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叙事简明而又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
6.从议论方法看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7.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