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件(共1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件(共1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2 19:21:36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导入新课
王安石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在课本上做好标注。
整体感知
闻说:听说。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景
整体感知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缘: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议论
最高层:最高处。
整体感知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品析探究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品析探究
品析探究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品析探究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
品析探究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指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品析探究
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
品析探究
4.5.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课堂总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虚写了富有朝气的登高望远之景,寄寓了高瞻远瞩的道理,表现了诗人的雄心抱负与改革决心。诗中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思想进入内心,滋润心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登飞来峰》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
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
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三、品析探究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写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二)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设问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预设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
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
设问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
预设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
既指飘浮的云,也指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设问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预设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
的形象。
设问5.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预设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五、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虚写了富有朝气的登高望远之景,寄寓了高瞻远瞩的道理,表现了诗人的雄心抱负与改革决心。诗中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思想进入内心,滋润心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