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阅读训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阅读训练(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2 17: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阅读训练—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对下列句中画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虑,考虑
D.度义而后动?
??度:计划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丕唯丕忠于介甫亦丕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举先王之政?
?
?
?
?
?
?
?
?
?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
?
?
?
?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
?
?
?
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
?
??
?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
?
?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
?
?
?
?
?
?
?忝:有愧于,谦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②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5)简要说明文言文(一)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线字词的解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范增数目项王
B.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金就砺则利
C.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成妻具资诣问
D.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寡人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B.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C.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D.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3)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年命名,成年取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以示尊重。
B.髫龀,髫,古代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龀,小孩换牙。髫龀,谓幼年。
C.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亦指显贵之服。文中借青紫色官服代指高官显爵。
D.学官,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宋以后泛指各级儒学的教授,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自新天资聪慧,求学若渴。他幼年丧父,家境困难,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性格方正,行为率真。他敬爱母亲,又甘愿代兄受杖;他不能容忍同舍生懈怠,也敢于当面斥责别人的过错。
C.张自新才华出众,但命途坎坷。归有光欣赏张自新的文采,对其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离世,写文章悼念他。
D.张自新孤高敏感,个性复杂。他有奇伟气概,议论古今,意气慷慨。同时又极自卑,因交不出“贽金”,多次被笞辱,最后郁郁而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淑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而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一》)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同《张衡传》中“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太公:姜太公,又名吕尚,称太公望,辅佐武王伐纣,为西周开国元勋,封于齐。
C.盗跖: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古籍中作为大盗的代称,一般和作为贤人的颜渊并称。
D.《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②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进尚书左仆射。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疾甚,帝亲握手与决。薨,年七十一,陪葬昭陵。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媚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注】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B.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C.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D.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的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草隶,书体。汉字形体演变前期有甲骨文、金文等,后期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幸玉华宫,文中指皇帝到玉华宫。封建时代,皇帝、皇后、太子亲临某处叫作“幸”。
D.陵,文中指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和禁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富有见识,胸怀大志。他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在大家都看好隋朝国运时,他却认为隋朝很快就会灭亡;中原大乱,他有忧虑天下的大志。
B.房玄龄乱世投主,获得信任。他投靠李世民,与李世民—见如故;他跟从李世民征战,收留人才,团结各位将领;李世民把他比作汉朝的邓禹。
C.房玄龄敢于进言,精诚奉国。对于朝廷征讨高丽一事,大臣们不敢进言,房玄龄却大胆上疏,皇帝看后才知道自己很危险,并称赞房玄龄关心国事。
D.房玄龄勤勉治国,恪尽职守。他尽心竭力,不想让一件事有失误;他整治法令,务求宽平,他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使卑贱的人也能得到任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②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
(5)房玄龄为什么要收集古今的家训书写在屏风上,并让他的孩子们各拿一件?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D
(3)C
(4)①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②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
【解答】
(1)D项,句意: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度:考虑。
(2)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排除A、C两项;⑥是分析社会现状,排除B、C两项。故选D。
(3)C项,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4)①具:详细地。冀:希望。
②举:施行。
2.
【答案】
(1)B
(2)D
(3)B
(4)①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算拒绝批评。对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啊。
②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5)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解答】
(1)①句意为:施行先皇的英明政治。举:施行。
⑤句意为: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闻:传报。
故选B。
(2)“不唯不忠于介甫”意为“不仅是不忠于介甫”,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此志”作“信”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及二三年”意为“等到二三年之后”,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3)B项,“态度委婉”错误,应该是“态度明确直接”。
(4)①辟:批驳。难:排斥。固:本来。
②数:多次。违戾:不合。移:改变。
(5)根据文言文(一)中的“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等内容可知,文章多用短句,且句式整齐,行文简洁,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坚持变法的态度和决心,论辩犀利,说理透彻,增强了辩驳气势。
3.
【答案】
(1)C
(2)B
(3)A
(4)D
(5)①死去的父亲嘱咐我要读书,他将离开人世时,我没有听到(父亲)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
②后来又考虑到蒙君实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解答】
(1)A项,目:视为,称,言/递眼色。
B项,就:完成/接近、靠近。
C项,具:两个“具”都是“准备”的意思。
D项,为:写/弹奏。
故选C。
(2)“最久”作“游”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殊”作“不为意”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3)A项,“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错误,应是“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4)D项,“同时又极自卑”错误。从“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可见,张自新非常自信,绝没有自卑。
(5)①命:嘱托,嘱咐。闻:听说。宁:怎能。忧:使……忧。
②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指书信往返。具:详细地。所以:事情的原委。冀:希望。恕:原谅,谅解。
4.
【答案】
(1)C
(2)A
(3)C
(4)①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②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5)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解答】
(1)“时”的意思是“适宜的机会”,作状语,修饰“出言”,故其不能与“出言”断开,排除A、B两项。“不由径”作“行”的状语,“行不由径”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A项,本文的“六艺”,指儒家的六本经书。《张衡传》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C项,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4)①宗:归向。耻:以……为耻,意动。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②糟糠:粗劣的饭食。厌:饱,吃饱。蚤:通“早”。
(5)对于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品质,从文中“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可知,伯夷、叔齐身上具有“仁”的特点;从“此义人也”可知,伯夷、叔齐身上具有“义”的特点;从“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可知,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体现了“孝”;同时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5.
【答案】
(1)B
(2)C
(3)C
(4)①我见过的人很多了,还没有见过像这样的年轻人,他一定是国家的栋梁,只遗憾不能看到他出人头地的那一天了。
②应当协助我广开耳目,寻求贤才。近来听说你每天审阅诉讼公文几百件,哪有空闲访求人才呢?
(5)房玄龄害怕他的孩子们出事,用家训保全孩子;房玄龄希望他的后代效仿汉朝袁氏,忠诚守节。
【解答】
(1)画线句句意为:房玄龄病情逐渐加重,皇帝召见时允许他乘坐肩舆进殿,皇帝看着他流泪,房玄龄也感动得哽咽不能自控。太宗派尚医亲临诊治,尚食供奉御膳,每天禀报房玄龄的起居情况。病情稍有减轻,皇上便喜形于色。“肩舆”作“入殿”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起居”作“状”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2)C项,“皇后、太子”错误。只有皇帝亲临某处才能叫作“幸”。
(3)C项,“皇帝看后才知道自己很危险”错误。应是李世民认为房玄龄已经病危,还忧心国事。
(4)①仆:我。器:栋梁。恨:遗憾。
②访:寻求。比:近来。暇:空闲。
(5)从文中“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可知,房玄龄收集古今的家训书写在屏风上,并让他的孩子们各拿一件,一是因为害怕孩子们骄傲奢侈,仗势欺人,用家训警醒他们;二是房玄龄很崇尚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希望子孙们当作楷模效仿。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