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教案
一、设计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与互联网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而影视与音乐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作品更易于理解与印象深刻。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作品更容易深入和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而《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歌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语言精简,意境悠远。并且歌曲《送别》曾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之一。所以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能让学生对影视音乐与其他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和学唱歌曲《送别》。
2、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学堂乐歌的知识。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并且了解歌曲情感。
3、有感情的学唱歌曲《送别》。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送别》,理解歌曲情感与意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能够准确把握节奏音准,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能体会故友别离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赏析、视听结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课前播放儿童动画片《葫芦娃》的主题曲,是学生在准备上课前集中精神,同时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氛围。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常回家做完作业之后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老师今天准备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或电影的音乐,请同学来猜一猜你们听到的是哪一部影视作品。
(让学生举手回答,增加上课时的互动性)
(2)聆听音乐作品,猜答案:
片头曲《黑猫警长》
片头曲《葫芦娃》
(3)影视音乐常识介绍:恩,同学们真棒!那我们平时看的影视作品中呢不管是在开头结尾或者是剧中的时候偶尔都会出现歌曲,那么我们的影视音乐的作品大致分类为(片头曲、片尾曲、插曲、背景音乐、主题曲)
七:了解学堂乐歌:
(一)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流传于现在校园的一首民谣,那么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上个世纪的校园里,有没有同学知道那个时候校园里又在唱些什么呢?
(二)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人们对中国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设立的新式学堂中所设立的音乐课程及教唱歌曲的谓称,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设立的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8、欣赏电影、初听歌曲:
(一)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与理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着上课的机会来观看一部电影的片段,这也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叫做什么?是由谁做的词?并了解作词者李叔同。
(三)作者简介:
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自幼多才多艺,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在多个邻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音乐方面,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歌曲《春游》、他填词的《送别》是在我国流唱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
9、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思考歌曲《送别》表达了怎样的意境与情感,这首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3、教师演唱歌曲,带领同学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提高学生们对于歌曲的音乐鉴赏力。
4、教师使用钢琴弹奏歌曲《送别》,引导学生们使用“lu”轻声的哼唱歌曲旋律。
5、纠正学生的演唱状态,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去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6、教师弹奏歌曲,带领学生模唱歌谱。
7、跟随歌曲范唱小声的跟唱歌曲,教师注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状态与情感。并且注意歌词中“斛”的读法。
8、歌曲处理:引导学生这首歌曲该如何演唱(可以从力度、速度、歌曲情绪、表达状态、场景等方面入手处理)
9、学唱二声部歌谱,再代入歌词演唱。
10、分两大组组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9、跟随歌曲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在歌曲的结尾最后一句歌词的演唱上能如何处理。
(从速度、演唱语气上处理)
10、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同时,这首歌曲也真实的表达出朋友间的真挚情感,也告诉人们所有的创作都源于生活,只有真实诚恳的作品,都能成为不朽的音乐金典。
11、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再深入去了解歌曲的背景时代、音乐情感。然后画出你心目中《送别》的场景。(画画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更加真切与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歌曲氛围)
12、教学反思:
歌曲《送别》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为学生能更好的演唱《送别》体会歌曲中的意境,我在其中作了意境铺垫。但《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如何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曾想过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及其“李叔同”的介绍简单的一笔带过。但我总觉得不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和学堂乐歌,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并且电影的欣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们感受事物往往眼睛比听觉更灵敏。
在学唱歌曲方面,歌曲旋律优美,李叔同作词有郎朗上口,所以在教唱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在二声部教唱方面需要多一点时间,对学生的音准进行及时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