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张PPT)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 通用技术 必修2
技术与设计1
通用技术
总第12课时
第三模块 设计流程初步
第三章 设计过程 原则 评价
一 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2课时)
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发现与明确问题
二、制定设计方案
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收集信息
设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呈现
方案筛选
完成目标:
请用所提供的材料,设计某种结构,用一个鸡蛋直接“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
限定材料 :
活动主题——鸡蛋碰砖头
1.发现与明确问题:
活动主题——鸡蛋碰砖头
设计过程:
2.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
设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呈现
方案筛选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直接” 、“碰倒”、 “竖立”
以草图或文字的形式呈现
权衡比较、取长补短
(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的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3.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
设计一种结构,用一个鸡蛋直接“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张静涛
【学习目标】
1.加深认识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需要比较权衡、取长补短。
【学习重点】制定设计方案的五个环节。
【学习难点】设计方案的构思和呈现。
【导学天地】
一、复习巩固:
■ 1.设计的一般过程:
______ ___。
■ 2.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______ ___。
二、活动探究,深化知识
活动主题:鸡蛋碰砖头
1.完成目标:
请用下列所限定的材料,设计某种结构,用一个鸡蛋直接“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大面朝下)。
2.限定材料:
■ 选用材料:鸡蛋,平整的砖头2块, 0.5㎜粗的线绳1m,宽胶带1卷,0.5m长2㎝直径的小圆棍3根, 4cm边长0.5㎝厚的小方木块4个,0.5m长宽厚1㎝的小方木条3根,2㎜厚的A4大小的硬纸板1块。
■ 辅助工具:小榔头1只,剪刀1把,大美工刀1把,0.5m长的直尺1把,配套螺丝刀1把,中号钢丝钳1只,3㎝的铁钉10个,中号(3㎝长0.3㎝粗)螺丝钉10个,3㎝长的小木螺丝钉10个 。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张静涛
【学习目标】
1.加深认识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需要比较权衡、取长补短。
【学习重点】制定设计方案的五个环节。
【学习难点】设计方案的构思和呈现。
【导学天地】
一、复习巩固:
■ 1.设计的一般过程:
______ ___。
■ 2.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______ ___。
二、活动探究,深化知识
活动主题:鸡蛋碰砖头
1.完成目标:
请用下列所限定的材料,设计某种结构,用一个鸡蛋直接“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大面朝下)。
2.限定材料:
■ 选用材料:鸡蛋,平整的砖头2块, 0.5㎜粗的线绳1m,宽胶带1卷,0.5m长2㎝直径的小圆棍3根, 4cm边长0.5㎝厚的小方木块4个,0.5m长宽厚1㎝的小方木条3根,2㎜厚的A4大小的硬纸板1块。
■ 辅助工具:小榔头1只,剪刀1把,大美工刀1把,0.5m长的直尺1把,配套螺丝刀1把,中号钢丝钳1只,3㎝的铁钉10个,中号(3㎝长0.3㎝粗)螺丝钉10个,3㎝长的小木螺丝钉10个 。
3.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
设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呈现
方案筛选
4.设计反思
开头语:上节课我们每个小组针对鸡蛋碰砖头这个问题经历了制定设计方案的五个环节,呈现了各个小组的方案,但在课后批阅同学们方案的时候,发现不少小组对规则和要求还不很清楚,或者说理解不到位,我们要求完成的目标是……但有的小组给出的方案是(“直接”、“碰倒”“竖立”),当然也有不少小组给出了不错的方案,但听是一回事,想是一回事,说是回事,但做出来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呢?还需要做出实物进一步试验,给大家25分钟的时间来制作,完了每个小组上台来展示,进一步权衡比较,取长补短。
展示:好,刚才同学们针对鸡蛋碰砖头这个问题利用所给的材料,根据上节课制定的设计方案做出了实物结构,当然了,方案不同,材料不同,用时也不同,咱们请用时最短的两个小组上台来展示,其它小组组长拿着评价表上讲台根据评价标准对展示小组打分
好,一次成功,看来只要鸡蛋保护好,砖头放得巧,撞击位置妙,我们就有能力把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变为可能
失败了,不要紧,鸡蛋碰砖头是中央十套我爱发明的一期节目,参赛的五名同学也只有一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同学的方案不错,只是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3.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
设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呈现
方案筛选
4.设计反思 孝义市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复(决)赛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设计的一般过程 科目 通用技术
授课学校 孝中 班级 361 教师 张静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在上一节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后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即制定设计方案的强化学习,教材在简述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后,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到的是“要大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明确⑴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⑵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的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提出多个方案,然后再比较、筛选,得出最后方案。可以是一人提出多个方案,也可以是多人提出多方案。教学中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制定设计方案的五个环节。 教学难点:设计方案的构思和呈现。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深入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知道设计是动态而有章可循的过程。2.知道进行设计时,需要有供筛选、整理的多个方案。过程与方法:1.在活动的引导下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在经历中初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开展设计活动。2.通过实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技术实践、交流、表达、评价的能力和协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创新的、批判的、开放的思维和认识。
三、学生特征分析
虽然高一学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但是他们对这门课充满了兴趣,更可贵的是他们喜欢通过“玩中学、学中玩”来获得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学生借助学案进行导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教与学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实践,在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深入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强化了对制定设计方案的认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引入课题(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内容(1)设计的一般过程(2)制定设计方案的五个环节 跟随老师回顾上一节知识点 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课重点学习内容
提出问题(5分钟) 重申本节活动主题并且针对学生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听讲 通过设计一个活动将学生引入设计的殿堂,学生对设计不再有恐惧和陌生感。
亲身体验拓展探究(10分钟) 教室巡回,答疑解惑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确定小组的方案 通过让学生活动,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在经历中初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开展设计活动,体验制定设计方案的主要过程,突出重点。
评价交流(22分钟) 指导分析 小组代表在讲台呈现方案,相互交流、共同分析、评价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及好作品的优点 通过评价交流,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 结(5分钟) 归纳总结在学生经历了一次设计过程的活动后,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到的是:“要大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与教师一起总结(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2)任何设计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的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 通过总结再次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七、板书设计活动主题:鸡蛋碰砖头制定设计方案: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孝义市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复(决)赛教学反思
学校 孝义中学 班级 361班 教师姓名 张静涛
名称 设计的一般过程 上课时间 11月4日上午
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即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是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进行变更,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2.反思教法情况:即成功之处与存在问题,教学步骤与方法调整的原因,以便今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学法指导情况: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阅读、归纳、思维训练等方法指导是否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增强终身学习的与愿望、创新意识等。 因为高一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门课,我从一开始就把本节课定一个基调,既这节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完成一项活动,亲自经历设计过程,既“玩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而且活动主题的选择也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有一定的难度,又通过动脑、相互交流、合作,学生自己可以解决,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问题反思 1.反思教学中有哪些失误,有哪些不足。2.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当学生提问或学生做小动作时甚至无法预料的事件,你是如何机智处理的。3.反思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在学生展示小组方案时,一个学生突然起立对“如何能找到使砖块处于最悬的点”起了疑问,因为没有实物演示,如果我说“理论上肯定能找到”,那样学生绝对不是很信服,疑问依然不能打消,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听是一回事,想是一回事,说是一回事,但做起来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呢?”这样既肯定了这个学生“于无疑处有疑”的精神,又激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建 1.反思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悟出什么道理,在教学中就某个问题有什么新体会,学生行为给了什么启示等,这些切身体验与新课程理论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更好的策略。2.对某些不足之处有更好的策略。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有什么更好的设想。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的一些体会:“人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被点燃的火把”,当教师把探究的火把点燃之后,就要随时关注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实际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思维上尽量发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