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40~41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是比的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什么?
12:4 20:15 0.9:1.5 6:10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导入,将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二、合作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学校的旗杆很高,我们如何测量呢?大家看同学们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课件。
(2)下面是在同一时刻测得不同的竹竿长和相应的影子长,根据下表中的数据,你能写出一些有意义的比吗?有什么发现?
? 第一根 第二根 ?
竹竿长(m) 3 9 ......
影子长(m) 2 6 ......
学生算出竹竿长与影子长的比值,发现比值相等。3:2=9:6
(3)归纳总结: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方法。
(4)练习: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5)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通过学生计算两个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发现规律。
例2 2:3=4:6 1.2:0.9=0.8:0.6
:=: =
(2)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例能不能组成比例。
(4)能力训练:把5×6=10×3改写成一个比例
(5)讨论比与比例的区别。(学生讨论)
3、总结本课内容。(学生说)
三、综合训练: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 )。在3:2=27:18中,两个外项是( )和( )两个内项是( )和( )
=两个外项是( )和( )两个内项是( )和(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 )的积等于两个( )的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是3和7,一个外项是6,另一个外项是( )。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0.5,另一个外项是( )。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的差是( ),商是( )。
7、下面各比中,能和:组成的比例是( )
A、3:4 B、0.3:0.4 C、4:3
8、在( )填上合适的数
1.5:3=():4 = 1 2:( )=( ):5
9、如果3a=5b (a≠0 b≠0),那么
= =
10、如图:三角形a边上的高为b,c 边上的高为 d。根据这些信息,下面式子中 ( )不成立。
① a:c=d:b ②a:c=b:d
③ = ④ =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 )。在3:2=27:18中,两个外项是( )和( ),两个内项是( )和( ) =两个外项是( )和( )两个内项是( )和(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 )的积等于两个( )的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是3和7,一个外项是6,另一个外项是( )。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0.5,另一个外项是( )。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的差是( ),商是( )。
7、下面各比中,能和 :组成的比例是( )
A、3 : 4 B、 0.3 : 0.4 C、 4 :3
8、在( )填上合适的数
1.5: 3=( ):4 = 1 2:( )=( ):5
9、如果3a=5b (a≠0 b≠0),那么
= =
10、※如图:一个三角形a边上的高为b,c 边上的高为 d。根据这些信息,下面式子中 ( )不成立。
① a:c=d:b ② a:c=b:d
③ = 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