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模拟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模拟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2 23: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典阅读专题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1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8分)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21.“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喟然叹曰”表达了颜渊对孔子的____________之情。(2分)
22.结合材料,谈谈孔子以“文”“礼”育人的目标是什么。(6分)
21.叹 崇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叹”可知,“喟然”是感慨的样子,“喟”可解释为“叹、感叹”。根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知,这是颜渊在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太好,让自己对学习“欲罢不能”。
22.学习文献以达到博学,学习礼制以约束行为,最终成为博学循礼的君子,不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材料一“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知,孔子以“文”“礼”育人是想让人博学,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材料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成为博学循礼的君子后,就不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论语?子罕》)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论语?颜渊》)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2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8分)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万章问曰:)“何以谓之狂也?”(孟子)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
21.孔子说的“中行”指的是_________。孟子认为,狂者以古代贤人为榜样,而行为上却难以做到;而狷者指的是_________的人。(2分)
22.在与人交往问题上,孔子和孟子对狂者、狷者的态度有何异同?(6分)
2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想要与不屑于干肮脏之事的人结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不得中行而与之”的意思是: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其中“中行”的意思是“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狷者有所不为也”的意思是:耿介的人不做坏事。其中“狷者”的意思是“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的人”。
22.同:他们都认为狂狷值得交往。
异:孔子将狂狷之人一视同仁;孟子认为狂者优于狷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狂狷值得交往,但孔子认为狂者与狷者各有所长,“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而孟子认为狂者优于狷者,“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孟子回答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也大,总是说‘古时的人,古时的人’。可是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与所说的话相符狂放的人。如果又得不到的话,就想得到不屑去做有辱自身之事的人来交友,这种人就是狷介之人,这又次了一等。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3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8分)
材料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材料二:
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注)①长府:藏财货的库房。
21.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对______的推崇是一致的。(2分)
22.两则材料中的“作”所指有何不同?孔子关于两个“作”的态度,有何内在联系?(6分)
21.周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信而好古”指的是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对待传统文化,孔子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所以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对周礼的推崇是一致的。
22.①第一则材料中的“作”是指撰写著作,著书立说,是关于思想、学术的。②第二则材料里的“作”是指修建楼宇,是关于制度、规章的。③孔子注重传述古代文化思想,主张保持库房的旧规模,④都是他“信而好古”,以维护、传承传统为己任思想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则材料中的“作”是指撰写著作,著书立说,是关于思想、学术的。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第二则材料里的“作”是指修建楼宇,是关于制度、规章的。孔子通过赞赏闵子骞来表达自己崇尚节俭、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孔子的儒家学说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他也主张爱人、强调德政。他希望执政者通过农工商并重利民、富民,同时倡导减赋节用、去奢从俭,反对统治阶级的过分盘剥和奢侈浪费。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传播和阐述古代典籍的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所以孔子关于两个“作”的态度,体现出孔子注重传述古代文化思想,主张保持库房的旧规模,都是他“信而好古”,以维护、传承传统为己在思想的体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论语?述而》)
材料二: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论语?先进》)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4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8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涵能用“_________”(一个字)来概括;“以直报怨”中“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22.同是待人,“以直抱怨”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是否矛盾,试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21.仁 公正、正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内涵理解、分析能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以直报怨,意思是: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直:公正、正直。
22.不矛盾,都是君子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都值得效仿学习。
【解析】本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以直报怨”是指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这是君子的行为。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要求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这也是君子的行为。这句话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成人之美”,意思是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这也是君子的行为。这句话也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以上三句话都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都值得效仿学习。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其实是道德的败坏者。”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5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8分)
①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②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注)①麻冕:麻做的丧帽。
21.“深则厉,浅则揭”中的“厉”意思是(________)“揭”意思是(________)(3分)
22.荷蒉者说孔子的磬声中透着固执,事实上他也有变通的一面,孟子就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请谈谈孔子的变通思想在后两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1.穿着衣裳涉水 提起衣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深则厉,浅则揭”是说“水深,穿着衣裳涉水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 “厉”的意思是“穿着衣裳涉水”,“揭”意思是“提起衣服”。
22.①用“麻”做“冕”是周礼的规定,但是用“纯”更为节俭,也不妨碍哀悼者真情的表达,孔子赞同大众的做法,说明他懂得应时而变。②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第二则材料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是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由此可知,孔子赞同大众改用“纯”的做法,认为用“纯”更为节俭,也不妨碍致哀,这说明他懂得应时而变;第三则材料中,孔子针对子贡的质疑“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这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参考译文:
①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击着磬,有一个挑着筐的汉子从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砼砼的,可鄙呀! (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穿着衣裳涉水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道:“好坚决! 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论语·宪问》)
②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
(《论语·子罕》)
③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论语·宪问》)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3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1.结合选文,概括“中庸之道”的含义。(不超过40字)(2分)
22.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折中主义”,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
【答案】
21.做事适度,恰到好处,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全面考虑问题,不走极端。
22.“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因为“折中主义”是一种机会主义,它把根本不同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而中庸,中,是不偏不倚,正中间,是恰到好处;庸,是平常,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就是永远不变的平常道理,是常识。两字合起来,中庸就是遵循生活中简单平常的道理,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礼义,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中庸不是折中,而是做人做事的最好法则,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言阅读通过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题概括“中庸之道”的含义,文中“过犹不及”正好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中庸之道”的含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这告诉我们做事适度,恰到好处;“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句话的意思是程颐说:“不偏向任何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中,就是普天之下的正道,庸就是普天之下的定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致中和”,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全面考虑问题,不走极端。
2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孔子所言中庸之道,更多的讲究的是一个度。做事有度、有分寸,才是孔子所言中庸之道的核心。中庸之道完全不是有些人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以为的那种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不容标新立异的保守思想、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苟且节制;或以模棱两可、调和折中、和稀泥为能事。反而“折中主义”是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掩盖事物的本质;或者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敌我,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干事不到位。”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程颐说:“不偏向任何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中,就是普天之下的正道,庸就是普天之下的定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______________!(《论语》)
(4)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5)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答案】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往者不可谏 今之从政者殆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骐”“骥”“驽”“酹”“谏”“殆”“悱”“隅”。
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4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21.“克己复礼”中“礼”的意思是______,孔子依从的是______(朝代)的礼仪。(2分)
22.结合以上材料,简析如何践行孔子倡导的“仁”?(4分)
【答案】
2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周代
22.①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②要有践行“仁”的主观意愿,并且意识到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及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即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有着极深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千余年的文明成果,又通过改革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
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论语?颜渊》)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论语?八佾》)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要践行仁,仁就可以达到了。”
(《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