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诗的内容。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难点)
上课流程:
(一)读诗,概括内容
指导学生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学生可以先讨论)
老师指导:诗歌作品与一般记叙文或散文不同,主要在于其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弱或很弱,所以,对诗歌内容进行概括时侧重在“阐明了某种人生态度或抒发了某种情感”方面。
讨论后明确: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你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要知道,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也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期待快乐的日子的到来。
(二)赏诗,品味语言
师问:对于本诗语言,能不能用分析散文语言(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分析?
讨论后明确: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劝告,避免给人以说教感,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平等语气
热诚坦率 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
热烈深沉
(三)悟诗,获得启迪
问题: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为什么诗人会认为令人“悲伤”“心急”“忧郁”的“那过去了的”日子,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呢?
联系写作背景:
普希金(1799—1837),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还有不少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作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 奥希泊娃 的女儿纪念册上的。
讨论明确: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板书:
概括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体会语言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获得启迪
《未选择的路》
读诗,概括内容
小组合作,代表展示: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二)读诗,鉴赏写作手法
问题:
1.说说你对“路”的含义的理解。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区别象征与比喻: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读诗,体会诗歌内涵
问题: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板书设计:
林中路口彷徨 自然界的道路
选择少有人走之路 《未选择的路》
踏上已选之路 人生的道路 (象征)
怀念未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