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诗
圣 杜
甫
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杜野老、也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名篇。
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
知时论诗,了解背景
《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开元(公元713-714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他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读准加点字
岱宗
夫
钟神秀
昏晓
生曾云
决眦
凌绝顶
d à i
f ú
zh ō n ɡ
h ū n xi ǎ o
c é n ɡ
z ì
l í n ɡ
初读诗歌——字正腔圆
请同学们自由练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读诗歌——读音句读皆准
这首五律应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联品析
第一步 解说注释
第二步 描述诗联
第三步 品析字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夫:语气词,常用于句首的虚字,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
齐鲁: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
未了:不尽
泰山的威仪怎样呢?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无尽无了。
远望之笔。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大地都能望见,从空间上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青未了”写明泰山郁郁葱葱千古长青。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看来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仰望之笔,“钟”将大自然描写得如此有情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割”字炼得极好,突出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荡胸:心胸摇荡
曾云: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荡漾。
眦:眼眶 决眦: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似有决裂。
看山中云层叠起,不禁心胸摇荡,极目远眺那暮归的鸟儿回归山林。
仰望之笔。层层白云写泰山也使诗人感到胸中无比开阔,荡气回肠。鸟儿归林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绝顶:山的顶峰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放眼四望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述志之笔。“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俯视群山的豪迈气概。
悟诗情
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富含哲理:人生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人,方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送给你的话
青年杜甫壮游祖国河山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和心胸,以他的极致才情书写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篇,让我们后人懂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
诵诗文
望岳
杜甫
岱_______,齐_______ 。
造_______ ,阴_______ 。
荡_______ ,决_______ 。
会_______ ,一_______ 。
首字提示法背诵
默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请同学们用正楷字默写诗歌,并用红笔对照自批自改,练写错误之处。
妙笔生花
诗人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让我们也来仿写一首《望——》来抒发自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