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水是常用的溶剂
一、单选题
1.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B.?氢氧化钠????????????????????????????????C.?食用油????????????????????????????????D.?硝酸铵
2.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见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3.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矿泉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
4.下表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所示,甲、乙试管分别盛有20℃时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消失,乙试管中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温度(C)
10
20
40
60
80
氢氧化钙的质量(克)
0.173
0.165
0.121
0.120
0.095
硝酸钾的质量(克)
13.3
31.6
63.9
110
169
A.?硝酸铵????????????????????????????????B.?氢氧化钠????????????????????????????????C.?蔗糖????????????????????????????????D.?氯化钠
5.如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31.6
63.9
110
169
246
A.?4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克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6.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其中正确的是(???
)
A.?③④⑤⑥????????????????????????????????B.?②⑤⑥????????????????????????????????C.?③⑥????????????????????????????????D.?③⑤⑥
7.如图为自热火锅的构件图。该自热火锅的发热包内有铁粉、铝粉、炭粉、生石灰等物质,将发热包放到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并且产生少量氢气。有关该自热火锅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B.?自热火锅使用过程时不能见明火,保持适当通风
C.?遇水能放出热量的物质都能作为发热包的内容物
D.?使用过的发热包即使干燥后也不能重复使用
8.小科同学做了一个名为“当气球遇上橘子皮”的有趣小实验:取新鲜橘子皮,挤出汁液滴在吹起的气球上,气球马上爆炸。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原来橘子皮外面有一层油脂腺,内含柠檬烯,其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精油(液态)中。柠檬烯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同时也能溶解气球表层的橡胶。下列关于柠檬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与水混合后能形成溶液????????????????????????????B.?与乙醇混合后一定形成乳浊液
C.?少量橡胶加入柠檬烯中可形成溶液???????????D.?把植物精油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即可分离得到柠檬烯
9.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
A.?冰水?????????????????????????????????????B.?泥水?????????????????????????????????????C.?氨水?????????????????????????????????????D.?原油
10.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
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11.下列各组物质能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是水,把水滴入瓶中,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明显变化。若a处液面下降,符合此现象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食盐
12.现有一组物质:盐水、汽水、碘酒,下列物质中不能跟它们归为同一类的(
??)
A.?泥水?????????????????????????????????????B.?糖水?????????????????????????????????????C.?雪碧?????????????????????????????????????D.?食醋
1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溶液。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14.有一杯t℃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27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
后有11克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40克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50
克???????????????????????????????????B.?28
克???????????????????????????????????C.?36克???????????????????????????????????D.?40克
15.t℃时,将一定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
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
c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
A.?c=a+b??????????????????????????????B.?c=2b-a??????????????????????????????C.?c=a+2b??????????????????????????????D.?c=2a-b
16.在一定温度下,往一杯饱和食盐溶液中逐渐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在此过程溶液中溶质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17.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下列关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00g水中溶解了31.6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
B.?20℃时,31.6g硝酸钾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
C.?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
D.?20℃时,100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31.6g
硝酸钾
18.某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20℃的100克物质A的饱和溶液样品若干份,下列说法或措施正确的有(??
)
①取样品升高温度至60℃将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取样品降温度至10℃仍是饱和溶液
③取样品升温至60℃,加入80克物质A,固体恰好全部溶解
④加入20克水降温度至0℃仍是饱和溶液
⑤蒸发掉20克水,再恢复到20℃仍是饱和溶液
⑥配置图中C状态下的此溶液100g,需要的水比100g样品中含有的水要少
A.?三种?????????????????????????????????????B.?四种?????????????????????????????????????C.?五种?????????????????????????????????????D.?六种
二、多选题
19.溶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
B.?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C.?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减小
D.?20℃时,18gA物质溶解在5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此温度下其溶解度为36g
三、填空题
20.根据水中是否含盐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平均每千克海水中达到35克,盐和水的比例为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1.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可形象地表示为:
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发生的现象。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过程】
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现象】经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小珂测得溶液温度上升了。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五、解答题
22.图1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1、图2回答:
(1)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图2中,试管里预先装有少量生石灰,当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某饱和溶液析出固体(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任写一条)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根据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A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根据图B可知,甲中硝酸钾的固体增加,乙中氢氧化钙的固体质量减小,说明加入物质后溶液的温度降低了,即该物质溶解后吸热。因为四种物质中,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
A
分析:(1)当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存在时,溶液肯定饱和,据此根据表格中第二组数据确定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
(2)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蒸发溶剂;②改变温度;
(3)用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减去剩余氯化钠的质量得到溶质的质量,然后将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作比即可;
(4)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解答:A.根据表格中第二组数据可知,2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20g-2g=18g氯化钠。根据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5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
×100%≈13.2g,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2g):50g=9:25,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
A
分析: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是由水和可溶性物质形成的混合物,据此分析。
解答:油和泥都不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不是溶液,故B、C错误;
蒸馏水中没有杂质,可以看作纯净物,不是混合物,也不是溶液,故D错误;
矿泉水中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的物质,具有均一稳定性,为溶液,故A正确。
故选A。
4.
B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现象对溶液的温度变化进行判断,最终确定加入物质的种类。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题目的描述可知,硝酸钾固体消失,氢氧化钙固体增大,只能说明溶液温度升高了,即加入的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
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蔗糖和氯化钠溶于水时不放热不吸热,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D
分析:根据硝酸钾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A.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3.9g。这时的溶解度是定值,不是随意变化的,故A错误;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也就是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故B错误;
C.能够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与溶解度和溶剂质量有关。如果水的质量一定,那么100℃的水能溶解硝酸钾比80℃的水多,题目没有说明水的质量关系,故C错误;
D.硝酸钾20℃时的溶解度为31.6g,60℃时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所以前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后者,故D正确。
故选D。
6.
C
分析:根据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故①错误;
②溶液和悬浊液都是混合物,故②错误;
③溶液具有稳定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③正确;
④悬浊液对生产不一定有害,例如波尔多液,故④错误;
⑤悬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而乳浊液中分数的是小液滴,故⑤错误;
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故⑥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③和⑥。
故悬C。
7.
C
分析:生石灰氧化钙溶于水时会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自热火锅使用过程时不能见明火,保持适当通风,否则生成的氢气可能发生爆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浓硫酸溶于水就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是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来加热食品,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使用过的发热包,其中的氧化钙已经变成氢氧化钙,因此干燥后也不能重复使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
C
分析:根据题目描述对柠檬烯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柠檬烯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可知,柠檬烯不能与水形成溶液,故A错误;
B.根据根据“柠檬烯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可知,柠檬烯易溶于乙醇,从而形成溶液,故B错误;
C.根据“同时也能溶解气球表层的橡胶”可知,少量橡胶可以溶于柠檬烯形成溶液,故C正确;
D.植物精油和柠檬烯都是液态,无法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D错误。
故选C。
9.
C
分析: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分散质不同: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而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解答:海水、盐酸、酒精,三者都是溶液。
A.冰和水为同种物质,不是混合物,更不是溶液,故A错误;
B.泥为不能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因此形成悬浊液,故B错误;
C.氨气能够溶于水,形成溶液氨水,故C正确;
D.原油不溶于水,形成乳浊液,故D错误。
故选C。
10.
C
分析:(1)如果放热,那么溶液温度升高;如果吸热,那么溶液温度降低;
(2)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3)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4)分析溶剂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因此氢氧化钠溶于水是放热过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c两点时溶液的温度相同,那么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相同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b点时氢氧化钠全部溶解,没有未溶的固体,不知道它是否饱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整个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1.
A
分析:a处液面下降,说明滴加水后,装置内的气压增大了,可能是有气体生成,或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后,既没有气体产生,也不产生热量,故B、D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故A符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下降,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12.
A
分析: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具有均一、稳定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盐水、汽水和碘酒都是溶液。
泥水由不溶性的泥沙和水组成,为悬浊液;糖、雪碧和食醋,都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
故选A。
13.
A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A.加入一定量的水后,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10%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更小,但是没有明显的不同现象发生,无法区分,故A符合题意;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饱和溶液中晶体几乎没变化;而10%的溶液中晶体会大量溶解,固体明显减小,故B不合题意;
C.略降低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会出现晶体;而10%的溶液中没有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而10%的溶液没有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
D
分析:对前后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确定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解答:加入27g硝酸钾晶体剩余11g没有溶解,那么原来的溶液中差:27g-11g=16g硝酸钾晶体达到饱和。
原来的溶液蒸发掉40g水达到饱和,即这4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晶体16g。
设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x,
;
解得:x=40g。
故选D。
15.
B
分析: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就会有晶体析出。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5g水就会析出ag晶体,此后再蒸发水的质量和析出硝酸钾的质量成正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5g水就会析出ag晶体,此后再蒸发水的质量和析出硝酸钾的质量成正比。继续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5g和10g溶剂(即蒸发10g和15g溶剂),那么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因此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B。
?
16.
A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饱和食盐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即随着食盐的不断加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C
分析:在说明溶解度的意义时,必须与温度相对应,否则溶解度的描述没有意义,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没有说明温度为20℃,故A错误;
没有说明溶剂为100g水,故B错误;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
18.
C
分析:如果过溶液中物质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物质质量小于溶解度,那么溶液肯定不饱和,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20℃,物质A的溶解度为30g,100g物质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水的质量为77g。
①6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110g,那么77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的质量:>23g,因此变为不饱和溶液,故①正确;
②降低到10℃时,物质A的溶解度变小,肯定还是饱和溶液,但会有晶体析出,故②正确;
③根据①中的计算可知,60℃时,77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84.7g。80g+23g=103g>84.7g,因此物质A不能全部溶解,故③错误;
④77g水加入20g水变成97g水;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15g,那么97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的质量为:<23g,因此为饱和溶液,故④正确;
⑤2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30g。蒸发掉20g水,还剩57g水,其中能够溶解物质A的最大质量为:<23g,因此恢复到20℃时仍是饱和溶液,故⑤正确;
⑥C状态下溶质的质量比100g样品中溶质的质量少,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需要的水更多一些,故⑥错误。
因此正确的有五种。
故选C。
二、多选题
19.
A,D
解答:A、洗涤剂洗油污是将油污分成更小的微粒,便于用水冲掉,属于乳化原理,故A正确;
B、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后说明还是不能再溶解硝酸钾,仍然属于饱和溶液,且这时属于过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呈正比,与温度成反比,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20℃时,18gA物质溶解在5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在100g水中最多溶36g,则此温度下其溶解度为36g,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A、根据洗涤剂洗油污的原理;
B、根据饱和溶液的特点考虑;
C、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考虑;
D、根据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考虑.
三、填空题
20.
咸水;淡水;7:193
分析:(1)含盐的水叫咸水,不含盐的水叫淡水;
(2)水的质量=盐水的质量-盐的质量,然后计算盐和水的比例。
解答:(1)根据水中是否含盐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2)水的质量:1000g-35g=965g;
则盐和水的比例:35g:965g=7:193。
四、实验探究题
21.
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
分析:【实验过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相对于溶解前的温度,只有测出溶解前的温度和溶解后的温度,二者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解释现象】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降低;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过程】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理由是: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
五、解答题
22.
(1)甲>乙>丙(或甲乙丙)
(2)丙
(3)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2)根据升高温度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析;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一定温度下各物质的溶解度,可比较不同物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等信息分析。
解答:(1)
50℃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烧杯中饱和溶液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像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溶质是丙;
(3)图1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曲线可知各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4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