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 奇妙的组合 》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三 年级 五 授课时间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4年7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美术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培养中提出: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美术学习能鼓励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
2.理论依据
本课教育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又具有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材料,使学生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奇妙的组合》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5课,是美术第三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本课与本册的第3课《细致的描绘》、第17课《蔬果白描》共同组成了线造型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本课在《细致的描绘》一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将写生或记忆的形象进行巧妙组合,改变人们对事物固有的思维习惯,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创作出新颖、有趣、独特的作品,发展学生的构思与创作能力。 《奇妙的组合》一课编入了俄国著名画家马列维奇的作品《莫斯科的英国人》,这幅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艺术家试图用作品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现大师们借用一些已知的形象进行巧妙地组合,创作出一个神奇、有趣与众不同的作品。为学生今后学习设计应用及造型表现领域,打下创意组合的一些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在用线造型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准确地用线概括事物基本特征的能力。经过前一课《细致的描绘》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线条的疏密排列对物象进行描绘,能够较好地处理画面的主次关系。
二年级《我的梦》一课中,学生就已经接触过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我和我的村庄》,学习到夏加尔用立体主义分解法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已经对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出现有过初步的认识。在本册《美术家达利》一课中,学生又欣赏过报纸水粉画《梅·维斯特的脸》,了解到画家达利将公寓与肖像结合,把生活中的绘画、时钟、沙发、窗帘等联想成脸部五官造型。为本课中大师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超常规构思奠定了理解基础。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实践探究、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奇妙组合的表现方法,用相关元素或不相关元素创作出既神奇又与众不同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表现奇异组合现象,在探究中学习巧妙组合的方法。并通过用重叠、倒置、旋转等方式创造新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开阔视野,感受奇妙组合的非凡创意,体验奇妙的乐趣,改变学生对事物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用相关元素或不相关元素进行奇妙组合。
教学难点
如何将生活中不同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体现“奇妙”的美感。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课上所需物品 课前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上课所需物品。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
创设情境 (1分钟) 一.视频导入
1.播放抖音短视频。
2.小结:这个作品就是把不相关的元素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的作品。
板书:奇妙的组合
学生观看并思考,视频中设计的巧妙之处。
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妙点在于龙头——水龙头。 初步理解“奇妙组合”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奇妙组合的乐趣,为新课的内容奠定基础。
新课讲解 (14分钟) 二.新授讲解
1.游戏:找“妙”点
欣赏美术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奇“妙”之处。
出示作品中梵高创作的绘画相关元素。
《自画像》
《两颗丝柏树》
《乡村小屋》
《麦田》
小结:这幅作品就是由梵高创作的绘画作品组成的相关元素组成。板书:相关元素
2.向我学习
出示马列维奇《莫斯科的英国人》
在这副作品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这幅作品为什么奇妙?
小结:艺术家试图用作品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思维习惯,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
一些生活中毫不相关的元素被马列维奇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板书:不相关元素
(3)这些元素运用什么方法组合在一起的?
小结:重叠,倒置,缩放,旋转等等
板书:重叠,倒置,缩放,旋转
3.我来体验
利用学生绘画作品《吉他》进行主题创作。
小结:刚刚我们创作的作品主题相同,画面效果各不相同。
4.教师演示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奇妙组合。教师演示创作步骤。
5.出示生活中奇妙作品一组。
小组讨论,欣赏美术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奇“妙”之处。
学生讨论并回答。
预设:坐着的人是画像的鼻子、绿树是脸型、房子是眼睛、……
欣赏梵高创作作品中的绘画元素。
梵高《自画像》
梵高《两颗丝柏树》
梵高《乡村小屋》
梵高《麦田》
学习创作方法
欣赏马列维奇《莫斯科的英国人》了解作品的布局组合。
小组讨论:
预设: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
预设:不相关元素组成
预设:重叠 ,缩放等
学生以吉他为主题创作:
将吉他作品剪开,利用重叠,倒置等方法和不同元素粘贴在画框内。并说一说你们组用了什么方法。
欣赏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有主题的奇妙组合。
欣赏生活中奇妙作品。感受奇妙组合的创作思维,创作思路。
初步探究体验奇妙组合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发散思维。解决教学重点问题。
学习相关元素组合创作方法。
学习不相关元素创作方法。
开拓创作思路,解决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验奇妙组合的乐趣。夯实对奇妙组合的理解,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了解创作步骤
开阔创作思路
运用知识实践创新(20分钟) 创新实践。
1.实践要求:
小组自由选择
内容:
各个小组自由设定主题进行创作,利用现有材料,完成一幅奇妙的组合作品。
要求:
创意奇妙,组合大胆,搭配合理。
2.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音乐循环播放奇妙组合作品。 组长带领先阅读创作卡,明确创作目标。然后在动手操作
内容:自由设定主题进行创作。
要求:创意奇妙,组合大胆,搭配合理。
绘画组:
小组合作,以线描的形式进行接龙创作。完成奇妙组合作品。
拼贴组:
小组合作,利用教学用具拼摆完成一幅奇妙的组合作品。
立体制作组:
小组合作,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完成一幅奇妙的组合作品。
欣赏作品开拓思路,助于创作。 通过实践创作,感受不同方式创作形式带来的创作体验和感受。
展示交流(3分钟) 四.展示交流。
1.指名自评
2.师评:有针对性的从创意奇妙,组合大胆,搭配合理来点评。 谈谈自己奇妙组合的创意。
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及倾听教师的点评。
通过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回顾自己的创作心路,感受他人的奇妙组合,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想法的能力。
拓展延伸(2分钟)
五.拓展延伸。
1.视频出示徐冰《凤凰》作品
欣赏一组装置艺术作品:《凤凰》,作者利用现代建筑当中的废弃物,通过自己的奇妙组合,将其超常规的组织在同一画面中,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小结:生活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才变得妙不可言,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奇妙组合,并尝试用自己的奇妙组合装点生活。
欣赏视频中徐冰《凤凰》作品
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能力开阔眼界。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要求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节课就从学生自评来进行评价。
通过孩子们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来了解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作品的内容进行因势利导,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业中好的方面给予表扬,给予鼓励,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及建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便他们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地创作。
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
课上表现
探究交流
课堂实践
评价比重
30%
30%
40%
项目要求
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生生配合,观察分析,团队意识
巧妙组合,突出形象、内涵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教学特色: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和以往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教师努力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外部支持,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一步步探究,从而建构新知,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欣赏教师自制抖音视频,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观看中了解新奇的创意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通过游戏,体验,分析、感受和探究等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奇妙组合的表现方法,并学会运用这种组合的方法创造出全新形象。接着通过学生《吉他》主题小体验活动,使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不同的创作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