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0ppt+ 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0ppt+ 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4 08:56:17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国之功勋,民之福泽,永远缅怀......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2.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3.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戈壁铸核盾,国防无到有
第一篇章
知识回顾
开国大典
17架
抗日战争
步枪
大砍刀
土雷
小米加步枪
不见鬼子不拉弦






材料:新中国诞生后,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军事上,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
——纪胜利、郝庆云《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2000)》
1945年8月6日,美国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在日本广岛投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小男孩”原子弹。8月9日,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胖子”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后,广岛当时疏散后人口的245000人中,当场死难者达78150人,负伤失踪者为51408人;全市建筑总数为76327幢,其中全毁者48000幢,半毁者22198幢;长崎疏散后人口为23万人,伤亡95000人,失踪5000人。
虽然原子弹迅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面对核恐怖,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代号为“小男孩”
代号为“胖子”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目的: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粉碎核威胁,增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
(2)任务:担负遏制他国对我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两弹一星”
(1)“两弹”(核弹、导弹)
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约里奥?居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④“一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24日
(我国后来以此为航天日)
研制人员
戚发轫等
卫星质量
173公斤(超过苏美法日
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29.8千克)
卫星用途
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探测


约1m
终止服务
1970年5月14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卫星
仍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
2075千米的轨道上飞行(非工作)。
2015年45岁生日时,过境北京。
(2)成功的原因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勋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称为“两弹元勋”。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1986)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
钱学森(1911-2009)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钱学森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民族精神的表现---“两弹一星”精神
(3)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结合教材91-92页相关内容,说一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突出成绩都有哪些?
2.载人航天、太空漫步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嫦娥探月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情况
1.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2.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
3.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
4.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
5.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航天员:杨利伟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10.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1.神舟十一号: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发射:2016年11月17日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90后”追梦人袁隆平
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是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60年
开始进行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6年
1968年
1969年
1973年
袁隆平科研历程
文革席卷全国,袁隆平被关押,试验秧苗全部被毁。
试验秧苗在雨夜被人连根拔起,即将成功的实验再次中止。
3000多组杂交组合实验,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
材料:“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3)荣誉
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马来西亚马哈迪科学奖
“杂交水稻之父”
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截至2007年,有7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增产20%—40%。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国内: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2)影响: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
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
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感动中国颁奖词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百花齐吐芳,盛世谱华章
第四篇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泽东,
1956年
Party
2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融合在一起
(1)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2)它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
(3)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这些科学家和航天员身上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对我们有何感悟?
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
探究
感悟:
(1)努力学习,肩负崇高使命
(2)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3)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
——习近平2016年4月网信工作座谈会及2018年网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对我们有何启示?
原因:
(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4)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文化自信。
探究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一号
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
第18课
1.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故事。下列人物在其中必然出现的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莫言
2.“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了(

战略核潜艇
B.
人造地球卫星
C.
长征运载火箭
D.
原子弹
3.
2020年12月17日,习近平贺电指出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20世纪(  )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4.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袁隆平、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下列分别属于袁隆平、屠呦呦科研成就的是(  )
A.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B.
粳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C.
籼型杂交水稻
青霉素
D.
粳型杂交水稻
青霉素
5.某学校为了落实“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指示,在网络直播中推出“共和国的脊梁——先进人物汇展”的专题活动,下面一组图片反映出的共同精神为
A.
两袖清风,一心为民
B.
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C.
艰苦奋斗,献身国防
D.
勇于攀登,创新科研
6.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A.
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右图
话剧剧照出自这一时期的一部名作,这部名作是(

《窦娥冤》
B.
《巴黎圣母院》
C.
《老人与海》
D.
《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