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15: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中石兽》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棹数小舟 棹:      
(4)湮于沙上 湮:      
(5)不亦颠乎 颠:      
(6)众服为确论 服:      
(7)盖石性坚重 盖:      
(8)如是再啮 啮:      
(9)转转不已 已:      
(10)如其言 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去故宫》少儿读本和同名公益视频课,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内容,为小朋友揭开紫禁城。(句末加上“的奥秘”)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守护生命安全的一道稳固长城。(“一道”调到“守护生命安全的”的前面)
C.教育部副部长说,会稳妥审慎研究制作今年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工作安排,及时向社会公布。(把“制作”改为“制定”)
D.经过各地歌手的“云合作”和总台的“云制作”,《坚信爱会赢》传唱一时,并以最快速度面世。(“一时”与“传唱”位置互换)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9年12 月 9 日,中国探险协会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关工委)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联合向全国发起“12·9全国青少年户外探险日”,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鼓励青少年回归自然,通过参加户外探险活动,增长见闻、学识,增强求生意识,增加求生技能,强身健体,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以下是一幅关于“12·9全国青少年户外探险日”的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上联。
上联:       下联:自由,享受自然
【阅读经纬】
阅读课文《河中石兽》,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尔辈不能究物理 无他,但手熟尔
C.渐沉渐深耳 见往事耳
D.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求石兽/于水中
C.盖/石性坚重
D.遂反溯流/逆上矣
7.体会下列句中加点“笑”所表达的感情。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分析石兽位置,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第二段叙述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沙轻石重,石兽会随着水流越埋越深,所以应顺流而下去寻找,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D.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寓意于事,立意深远。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拓展阅读】
宋河中府_??????_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_??????_以闻,赐之紫衣。
(选自《_????????¨é??_?打捞铁牛》)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指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牛且数万斤 且:      
(2)徐去其土 徐:      
(3)赐之紫衣 赐:      
11.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12.文中僧人怀丙是如何把铁牛从河中打捞上来的?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要细读全文,从文中找出与题干相吻合的文言语句,再用现代汉语把相关文言语句翻译出来并整合)
                                               
13.从_??????_《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本文僧人怀丙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从文中获得的启示。《河中石兽》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正确的推断,最终找到石兽。由此再思考僧人怀丙打捞铁牛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就不难写出共同的启示)
                                               
《河中石兽》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划(船) (4)埋没 (5)颠倒,错乱 (6)信服 (7)因为 (8)侵蚀、冲刷 (9)停止 (10)依照
2.(1)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4)那么天下的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D(“传唱一时”与“以最快速度面世” 互换位置)
4.(1)中国探险协会与关工委发起“全国青少年户外探险日”。(2)示例:团结,挑战极限
【阅读经纬】
5.C(A.兼词,于之/语气助词,啊;B.代词,你/助词,同“耳”,罢了;C.语气助词,罢了;D.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6.D(遂/反溯流逆上矣)
7.(1)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2)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8.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9.C(第二段讲学家认为大家应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而不是顺流而下去寻找)
【拓展阅读】
10.(1)将近 (2)慢慢地 (3)赏给,赐给
11.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12.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上来了。
13.示例:做任何事,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参考译文:
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固定着,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朝廷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_??????_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