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16: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三首》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
逾墙走(  ) 邺城戍(  )( )
泣幽咽(  ) 老妪(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衾( )
突兀( ) 薪( )
敕( ) 叱( )
辗( ) 绫(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三重茅:_______________
(2)挂罥:_______________
(3)忍能:_______________
(4)俄顷:_______________
(5)向昏黑:_______________
(6)何由彻:_______________
(7)突兀:_______________
(8)所营:_______________
(9)敕:_______________
(10)充炭直:_______________
(11)逾墙走:_______________
(12)且偷生:_______________
(13)请从:_______________
(14)犹得:_______________
(15)登前途:____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写相关诗句。
(1)《石壕吏》中与“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肖像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劳动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加大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投入。(在“投入”后面加上“力度”)
B.随着寒假的到来,春运前夕安徽淮北火车站陆续迎来2020年寒假大学生客流高峰。(删去“陆续”)
C.经常养花的朋友知道,正确施肥对花开得好不好有非常大的作用。(将“作用”改为“影响”)
D.姓名作为父母在孩子出生以来送给他们的第一份礼物,自始至终承载着家族甚至父母的爱与寄托。(将“家族”与“父母”对调)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相较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我认为唐诗的感染之处就在于通过寥寥数字,将不可取代的情感魅力和美之集大成者凝练于诗作之中。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内容,用一种修辞手法形容唐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_____________时期,诗人杜甫被称为“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课内精读
(一)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7.赏析下列诗句。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怎样理解这句诗中的两个“一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束全篇,时隔一夜,老妇和儿媳被捉走,诗人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9.品析下列诗句。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三)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1.品析下列诗句。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拓展阅读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①。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②。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③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④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⑤免恩。
【注】①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②弊:衰落;疲惫。③京畿(jī):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④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⑤蠲(juān):除去,免除。
13.品析下列句子。
(1)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各项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新乐府诗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世世代代以种地为业,守着一顷多的薄田,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地方官大人明知农夫受了天灾,担心百姓受到责罚,却不向上报告灾情,营造“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假象。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记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一边。
D.“昨日里胥方到门,……虚受吾君蠲免恩”,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
《唐诗三首》自主学习
1.yú Yè shù yè yù chóng juàn ào qīn wù xīn chì chì niǎn líng
2.(1)多层(2)挂结(3)狠心(4)一会儿(5)接近(6)怎能(7)高耸的样子(8)谋求(9)皇帝的命令(10)同“值”,价钱(11)越过;翻过(12)苟且活着(13)跟从,跟随(14)还能够(15)前行的道路
3.(1)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4.C(去掉“不好”。)
5.(1)示例:唐诗具有复合美。
(2)示例:唐诗之美,犹如灿烂隽永的画卷,笔触空灵,意境深远辽阔。
6.(1)安史之乱 诗圣
(2)《新安吏》 《潼关吏》
《无家别》 《垂老别》
7.(1)活着的人苟且偷生,而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刻画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情。表达了诗人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痛恨。
(2)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8.D(“儿媳被抓走”说法不妥。)
9.(1)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深重的苦闷。
10.A(“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11.(1)本句写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一车炭,千余斤”和后文“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忍气吞声的心理。
12.D(“敢于反抗”有误。)
13.(1)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只好忍痛把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仍然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第二年的生计也没有办法了。表达了诗人对杜陵叟深切的同情。
(2)诗人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进行面对面的严厉痛斥,把他们比喻成“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
14.B(“担心百姓受到责罚”说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