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探究―― 不一样的数学课堂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八单元P101、102。
【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初步地接触,但也会受日常生活中“斤”和“两”的影响,加上学生接触用“克”计量的物品较少,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体验还是比较少,基于二年级儿童喜直观,爱活动的心理特点,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感受克和千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建立1克和1千克的初步观念,知道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方法】
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教具准备】ndpx课件、食盐、硬币等
【学具准备】食盐,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咱们去超市逛逛吧!
1.出示主题图,生汇报信息。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你知道110克、5千克表示物品的什么?
2.揭题、读题。
师: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通常,我们还会用字母“g”表示克,用“kg”表示千克(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的伊始,我便从日常逛超市开始,让学生体会到“克和千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消除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
二、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一)感受1克有多重
1.掂一掂:1克有多重。
师:1克有多重呢?请你轻轻地拿起一枚2分硬币,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2.说一说:1克有多重。
生汇报:轻
师:轻得怎么样?
生说感受。
师:对,一枚2分硬币很轻很轻,它也有质量,约重1克。
3.记一记:1克有多重。
师:拿起硬币,闭上眼,用心再掂掂,记住1克有多重。
生用心感受1克有多重。
4.找一找:学具袋里约重1克的物品。
师:记住这种感觉了吗?睁开眼,把硬币放好,并到学具袋里找一找哪些物品约重1克,掂一掂。
同桌互相找。
5.说一说:生活约重1克的物品。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物品约重1克,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
6.看一看:约重1克的物品。
师:老师这也有,请同学们看一看,数一数。(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细节之处下了功夫,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学具是精心准备的,为了就是能让学生对约1克的物品先有大概的了解,勾起学生对约重1克物品的记忆,为接下来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约重1克?”作好铺垫。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
1.引入。
师:1个硬币约重1克,10个呢?100个呢?500个呢? 1袋盐重500克,两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
2. 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有多重?完整地说一遍:两袋盐重1000克
生掂两袋盐。
3.揭示进率:1千克=1000克。
4.读一读:1千克=1000克。
指导学生读时区分单位。
5.小组活动:掂重1千克的物品。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找出1千克的物品用心掂一掂.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掂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感觉怎么样?
6.小组汇报:
7.找一找:生活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生汇报。
7、看一看:生活约重1千克的物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孩子充分感知,我让孩子们到身边找一找、说一说、掂一掂、看一看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学生可感的形象。
(三)比较1克和1千克
1.活动一:翘翘板。
师:1克和1千克有区别吗?如果伸开你的双手来当翘翘板,左手拿1枚2分硬币,右手拿两袋盐。想一想翘翘板会怎样呢?想好了就翘起来吧!谁到前面来表演?
生表演
师:你觉得他做的对吗?为什么这样做?
生汇报:1枚2分硬币比较轻,两袋盐比较重
师板书:轻,重。
2.小结:生活中,我们用克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千克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3.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4.认识净含量。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演示比较,孩子们有了直观形象的感觉,
(四)认识秤
1.估一估:物品有多重?
师:张老师,要在超市里买了一个西瓜和一支人参。谁来估一估,它们有多重呢?还有谁想估?为什么估西瓜有多重时,同学们都用千克作单位,估人参时,就用克作单位呢?那要知道这些物品到底有多重,你会怎么做?
生:用秤称。
2.说一说:你见过哪几种秤?
3.课件展示各种秤。
4.现场演示,指导认秤。
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同步播放用电子秤天秤称西瓜、用天平称人参演示视频,并指导学生认秤。
5.师小结:我们在认秤时,既要看数字,也要看单位。
设计意图: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 ,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
三、联系实际,内化认知
师:现在我们去数学王国放松一下吧!
1.称物品
2 .找朋友
3.比轻重
四、总结收获,放飞思考
1.师;同学们,这堂课,你有了什么收获?
2.师: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今天的作业是105页的第3题,和你的家长一起调查这些物品的轻重,把数据填在表里。
设计意图:数学要回归于生活,因此,课堂末我又布置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调查各种物品的质量,鼓励孩子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课已尽,意犹在。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两大亮点:
一、利用教具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概念,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学具,并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掂一掂,在小组内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1克和1千克物品等实践活动。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掂一掂2分硬币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了1克很轻很轻,轻得就像没有一样。再让学生循着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因为有了肌体的充分体验,所以学生在汇报时总有不断的惊喜呈现。教师再通过介绍约重1克的物品,趁势丰富了学生对1克的感知。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是孩子们较难理解的知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中早早埋下了伏笔。在小组合作掂1千克物品时,为孩子们提供了1千克包菜、面条、梨、香蕉等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物体,尤其是1千克的面包和1千克棒棒糖、两袋质量都是1千克但大小不同的苹果,通过这直观的比较,学生的潜意识中就有了“比轻重,不能只看物体大小”。有了这个铺垫,孩子人在练习时就水到渠成,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动作细节,加强知识内化。
让学生了解“克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千克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了让1克和千克的质量的感觉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在他们充分感受了1克和1千克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比一比”的小活动。让学生双手来当翘翘板,左手拿1枚2分硬币,右手拿两袋盐,想一想翘翘板会怎样呢?并请同学来做动作,理解到1克比1千克轻,1千克比1克重,进而掌握生活中,我们用克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千克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知识要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三番忘记。但是通过这个小小的动作,孩子们有了直观形象的感觉,记忆特别深刻,课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