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②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③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④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②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③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④拓展阅读。
三、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译著《荒海之鹫》([日本]阿川弘之著)、《巴黎断头台》([法]巴巴拉·莱维著),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作品20余部。
2.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任务一: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1.本文的四个小标题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2.这篇人物通讯以袁隆平为写作对象,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3.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明确:细节描写。比如“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其他比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4.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袁隆平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①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使得全文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②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5.请你简要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
明确: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任务二: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隆平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明确: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3.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一一解决,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对权威论断的否定、有些人的嘲笑、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袁隆平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启示我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对真相的不懈探索捍卫真理。
任务三: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1.文章为什么要介绍国际上对水稻杂交研究的看法和国际研究实践?
明确:
国际专家断言水稻杂交不可能,美国、菲律宾等国家运用先进手段的研究都无法在生产中应用,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研究的难度。愈是困难,愈突出袁隆平坚持的可贵,成就的价值。
2.2004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荏苒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颁奖词中对袁隆平的评价进行分析。
明确:①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袁隆平以开创的眼光关注水稻杂交优选育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干扰,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行动亲身进入试验田研究杂交水稻。
②淡泊名利。袁隆平不求名利,只求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发表文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人们正确认识杂交水稻的意义。
③风流。袁隆平人格高尚,具有民族与时代的风采,他的精神与事迹注定会流芳后世。
3.袁隆平是如何面对谣言的?
明确:
面对贬斥杂交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以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数字、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杂交品质的分析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袁隆平身上那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心怀百姓,以农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贵品质。
4.如何理解袁隆平的“梦”?
明确:
一个个杂交水稻科学实验成功之后,主人公袁隆平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满足,相反地,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对主持人,也是对自己说出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这不是“梦”,而是基于严谨科学态度上信心的坦诚表露,是未来科研累累硕果的可感、可触、可敬的展示。
任务四:拓展阅读。
1.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必须具备目标明确、写法灵活、事实准确等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探界者》两篇通讯都符合上述要求,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明确: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写作目标是突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巨大成就,表现袁隆平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开展科研大协作、勇于捍卫真理的高尚人格与工作精神,《探界者》的写作目的是突出钟扬作为科学的播种者,胸怀大爱灌溉科学种子,不畏艰辛,终生坚持的高尚品质。两篇通讯都综合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写法和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再现了两位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两篇通讯都用较大篇幅记录了科学家的工作状态,以大量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来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情怀。
2.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物通讯要想感人,情感必不可少。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不能是作者生硬地抒情和议论,要切实做到抒情因叙事而生色、叙事因抒情而升华。《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两篇通讯对此是怎样做的?请你简要概括。
明确:
两篇文章以“润物细无声”的笔触,营造出对读者潜移默化、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情感氛围;两篇通讯能把人物的思想、行为,融合在鲜明的感彩里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满溢这种情感的情境下,与作者、与主人公的情感同步共振;两篇通讯的作者感情始终溢于胸中,时时流露笔端,和主人公息息相关,水乳交融。
【课堂小结】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尤其是倡导50多年的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这位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的耄耋老人,用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跻身并且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板书设计】
热爱献身实践创新
高尚品格和情怀
真理贡献捍卫进取
【随堂练习】
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为袁隆平写一则“XX奖”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