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艺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艺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15: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艺术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摘编自《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也指风度、模样,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个性特点。
B.作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和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
C.中华文字在长期的书写中经历了篆、隶、楷、草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D.书法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书法的气质"的分析论述。
B.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是书法的气质的重要来源这一问题。
C.作者举《兰亭序》《祭侄文稿》等例,论证了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的气质在其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出来,而每一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都完全不同。
B.一个书写者需要在单字结构、章法布局、笔墨精神多方面下功夫,才能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C.书法作品的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是因为不同的书写者对同一规则拿捏运用的“度”不同。
D.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居多,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也越来越抽象和符号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农业兴百业兴乡村“花样”谋振兴》)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三个着力”领航向三湘大地谱新章》)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材料四: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截至2013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00种,参与各种农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德国18个联邦州有超过300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摘编自《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在2017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丰富、健康、多元。
B.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
C.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将得到彻底解决。
D.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赔付率很高,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多,参保的农业用地面积广,保费补贴丰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的升级和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才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C.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当下,若想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不容忽视。
D.德国农民协会在保障农民的权益、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请综合四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乡村振兴。(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昏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亏本,无法免费为穷人供应菜饭,也为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旺财在后院的墙头发现的“一枚铜钱”“一根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旺财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C.小说多处巧用对比的手法,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D.这篇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均赋予对象个性化的特点,寓意颇为丰富。
8.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概括牛掌柜的形象。(6分)
9.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列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B.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C.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是我国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文中指祭祀仪式。“俎”指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豆”指上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B.“六艺”指六种经书,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我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一礼、乐、射、御、书、数。
C.“妾”既指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上流社会的正妻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文中“姑母.之道”指的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注重环境影响,三迁择邻。她先后从靠近墓地的家和集市旁的住所迁徙,主要是想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孟母善于以事说理,教子有方。孟子学习回来,正在织布的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习不可废,否则难以避免祸患。
C.孟母理解儿媳难处,劝导孟子。孟子妻因孟子不尊重自己而与他有了争执,孟母了解原因后,给孟子讲道理,使其醒悟。
D.孟子受到孟母教导,勇于改错。孟子在母亲断杼教育后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成为名儒;明白自己失礼在先,就向妻子道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2)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人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③朝乘障④,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打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本诗就写在此时。②天骄:汉代时匈奴自称。③护羌校尉:与下句中的“破虏将军”均借指唐军将士。④障: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⑤霍嫖姚: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吐蕃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句中的“野火”即“猎火”,暗指战火。
B.颔联像两幅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猎手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姿态。
C.前两联反衬后两联,越是渲染吐蕃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出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D.朝廷将把宝剑、强弓、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霍去病,尾联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束得体。
15.用“词约义丰”来评价本诗的颈联可谓一语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智、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从冉有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2)《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两句是“ ,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 , ”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 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得到 ,流城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加快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 ,百姓生活得到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世闻名 遏制 涌现 改变 B.举世瞩目 遏制 涌现 改善
C.举世瞩目 限制 出现 改善 D.举世闻名 限制 出现 改变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B.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C.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D.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生物多样化明显提高。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流域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绝非朝夕可成
B.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当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
C.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D.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虽然中国人均阅读量每年都有所上升,但是和韩国人均读书11本、法国人均20本、日本人均40本、犹太人均64本相比,① 。但其中有一部分人群的阅读量却惊人的高。中国人阅读人群② 。两头高是指学前儿童、青少年阅读量高,原因是基于学校布置的课外阅读学习书目,辅导书目以及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度高,能够随时随地开始阅读。还有一头高,③ ,因为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不光是书籍,也包括报纸杂志。中间低是指中年人的有效阅读时间低,中年人几乎无人管束,他们往往容易转向手机上的碎片化信息。
21.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为孔子写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每句不少于7个字,不超过15个字。(5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被尊奉为“圣人”“天之木铎”“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在他四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他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并没有放弃学业,相反更加努力,同时在别人的资助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上高中时,他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废弃的猪圈,与母亲一起生活。考上大学后,他又“千里背疯娘上大学”,通过打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他放弃外面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了山区数千名贫困学生,其中有47人已考上大学。
班级计划举行“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D
C
A
C
B
A
B
D
C
D
B
A
C
1.D解析:D.“书法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曲解文意,原文为“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
2.C解析:C.《兰亭序》等例,应该是为论证书法“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提供论据。
3.A解析:A.无中生有,“每一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都完全不同”在文中缺少依据。
4.C解析:C.“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将得到彻底解决”错,原文为“到2050年可能超过70%”“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5.B解析:B.“工业化与城镇化才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于文无据。
6.①发展农业特色产业。②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或“农业现代化”)。③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⑤推行扶农惠农的农业保险制度。⑥成立类似于“农民协会”的组织服务农民。(每点1分)
7.A解析:A.“既担心食铺亏本,无法免费为穷人供应菜饭”较为片面;且“为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错,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乐观有主见的人,不会因为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8.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感动了道士,道士将秘方传授给他,也影响了周围的人,赢得了众人的赞誉。(3分)牛掌柜是齐家有道的当家着,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3分)
9.①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留给了来福,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②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③牛掌柜的品德潜移黙化地影响着来福,让来福拥有了做人的美德。(每点2分)
10.B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11.D解析:D.“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12.C解析:C.“孟子妻因孟子不尊重自己而与他有了争执”错,原文为“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孟子只是见妻子衣衫不整而不悦,妻子认为丈夫太过见外。
13.(1)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立名”“广知”“动”各1分)
(2)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别人尴尬的时候。(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扬”“戒”“下”各1分)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说:“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学校的旁边。孟子所嬉戏游历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了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
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很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自己的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对他说:“从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别人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用礼节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于是孟子道歉,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14.D解析:D.尾联用汉朝典故,阅读时不应只理解字面意义,选项中的“霍去病”应为“崔希逸”。
15.①颈联没有对交战场景作具体描写,只用白描手法冷静客观地记叙唐军将士防守(朝乘障)和进攻(夜渡辽)两个应敌行动,突出了唐军将士的从容镇静,应付自如。(3分)②“朝”“夜”二字突出了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以及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3分)
16.(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分)(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2分)
17.B解析: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遏制:用强力制止或控制。限制:限定使不超越某个范围、界限。涌现:人和事物大量出现。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使好一些。
18.A解析:B.语序不当,应该是先“保护”后“修复”。C.“多样化……提高”搭配不当。D.兼有B、C两项的语病。
19.C解析:根据语境,此处陈述对象应该是“黄河流域”,排除B项;A、D项语意和语境不合。
20.①中国人的阅读量确实偏低②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③是指老年人阅读量高(每处2分)
21.示例一:上联:杏坛讲学,广收门徒,打破知识垄断下联;修订六经,力倡礼乐,成就儒家经典示例二:上联:讲学杏坛四十载,教授学子下联: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示例三:上联:集群圣之大成,道通中外下联:立万世之师表,德合乾坤示例四:上联:创私学,传经艺,万世师表下联:作论语,谈仁政,千古圣贤(5分,上下两联内容与“孔子”有关各2分,仄起平落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2分)
22.写作指导:阅读材料可知,讨论时可从“自强自立”“要有孝行”“学会报恩”“关爱他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等角度立意。同时,要注意情境是“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因此,考生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发言稿的特点: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快;二是发言稿的结构:标题、称呼、问候、正文、结尾致谢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