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人教版生物八下附答案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达标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人教版生物八下附答案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达标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24 17: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选择题
如图为在我国发现的“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复原图,它虽然看起来接近鸟类,却具有更多恐龙的体形特征,如具有牙齿、翅膀上长有爪子等。通过以上信息能够推断出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越晚近的地层中化石结构越复杂
B.由始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推测鸟类可能由古代的某些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
C.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鱼类,其次是两栖类
D.始孔子鸟的身体结构说明它们不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导致灭绝
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
D.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表显示四种生物的细胞色素
与人的细色胞色素
的氨基酸差异,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分析可知,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黑猩猩
B.金枪鱼
C.向日葵
D.酵母菌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实了
A.细菌是由营养丰富的肉汤产生的
B.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C.细菌是由原来的细菌产生的
D.手术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青霉素的效果越来越差是病原体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定向变异
下列关于人类的起源,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C.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D.森林大面积消失是促进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
蝗灾肆虐东非多国,不同环境中的蝗虫体色不同,分析错误的是
A.是一种保护色
B.是有利变异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日,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化石种类包括遗体、遗迹、遗物等
C.哺乳类化石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
D.“露西”是目前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某小岛风景秀丽、风大浪急,岛上生活着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的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为适应风大浪急的环境,昆虫出现了无翅和残翅的变异
B.在遗传学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对于生活在岛上的昆虫来说,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
D.大风对不同翅形的昆虫所起的作用叫自然选择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古猿)
B.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之一是从简单到复杂
C.越古老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还只是一种推测
B.生物进化最有力的证据是化石,比较细胞色素
可知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生物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D.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是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伸长的
研究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如图所示),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推测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抽样法
C.比较法
D.模拟法
生物学家发现有一种百合的花无花瓣,认为它们是从远古祖先中那些有花瓣的百合进化而来的。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无花瓣的百合无法完成传粉受精
B.百合存在有花瓣和无花瓣的变异
C.百合有无花瓣是选择作用的结果
D.现存的无花瓣百合也可适应环境
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
A.原始大气中
B.原始海洋中
C.岩石中
D.冷却降雨过程中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唯一可靠的证据
B.米勒实验证明了非生命到生命的演变过程
C.进化树可以比较直观表示生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生存斗争,使生物不断产生有利变异
在经常刮大风的克尔格伦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长期不使用翅膀
B.昆虫获得的食物太少
C.大风使昆虫产生变异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如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火花放电的目的是模拟原始地球天空中频繁的闪电
B.装置中的气体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的组成成分
C.在取样处可以检测到多种氨基酸
D.该实验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二、综合题
初夏时节,花坛里、马路边、小河旁,一朵朵萱草肆意开放。
(1)
萱草又称忘忧草,适应能力强,喜湿润也耐干旱,喜阳光又耐半阴,对土壤选择性不强,适宜在海拔
米生长,华北地区可露地越冬。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影响萱草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
(至少填两个)。花坛里萱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2)
萱草原产于中国,品种单一,
年后世界各地开始广泛种植,经过几十年选种培育,现品种已达到万种以上,成为了重要的观赏花卉,这是
的结果。萱草叶片是平行叶脉,花瓣
,由此推断,在植物的分类上,萱草属于被子植物门的
子叶植物。
(3)
萱草开花的时候,多有群众去公园采摘食用,导致中毒的现象。橘黄,橘红色的萱草花含大量的秋水仙碱,哪怕在热水里烫了又烫,也不会减少,如果误食,萱草花的毒素主要会被
(器官)吸收,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刺激肠胃和呼吸系统,导致头晕或腹泻。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远离大陆的克格伦岛经常刮暴风,岛上树木花草都很低矮许多昆虫翅膀退化,很弱,不能飞,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而善飞(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昆虫的不同形态最初是由于
而产生的。
(2)
暴风对两种翅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叫

如图是动植物进化历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
图中种子植物包括[
]
和[
]

(2)
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是由
进化而来的。
(3)
现在的爬行动物还能不能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
(能或不能)。
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外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多肉植物的茎或叶肥厚,具有较强的贮水能力,在生活习性上也和一般植物有所不同,其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
(1)
多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这样可以减弱
作用。
(2)
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
的结果。
(3)
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
分子上的
控制的。
某校学生发现本地区一群灰松鼠中有部分是白化的灰松鼠(类似人类白化病,体表被毛为白色,其他形态特征与灰松鼠相似),其他多数松鼠是常见的灰色,这些松鼠是同一物种。
(1)
灰色松鼠群体中出现白化的灰松鼠,这属于生物的
现象。
(2)
这所学校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长期研究。每隔一年调查记录这群灰松鼠的灰色个体和白化个体在本地群体中的比例,结果如下表所示:
i
以往的研究表明,灰松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但从调查数据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灰松鼠的群体数量并没有持续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灰松鼠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
的。
ii
从调查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松鼠群体中,白色个体的比例逐渐
。根据数据推测,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色为
色的松鼠更容易生存下来,更容易将控制相应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被称为

iii
灰色的松鼠更易生存的原因可能有
。(多选)
A.体色与环境更适应
B.繁殖能力更强
C.灰色是隐性性状
D.后代成活率更高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生物的大致进化趋势为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发现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结合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可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故选B。
2.
【答案】D
3.
【答案】A
【解析】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
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由表可知。故选:A。
4.
【答案】C
【解析】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中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肉汤未腐败,说明没有微生物进入。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C符合题意。
5.
【答案】C
6.
【答案】A
7.
【答案】C
8.
【答案】A
9.
【答案】A
10.
【答案】C
11.
【答案】D
【解析】A、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没有科学证明,只是一种推测,A正确;
B、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通过细胞色素
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亲缘关系远近: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
越相似或相同。B正确;
C、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仅有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长颈鹿脖子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2.
【答案】C
【解析】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有许多共同特征,科学家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推测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运用了比较法。
13.
【答案】A
14.
【答案】B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
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15.
【答案】C
【解析】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不是唯一可靠的证据,因为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还有解剖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
B、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生物各类群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
D、在自然界中,生物会产生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变异为有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变异为不利变异;
故选:C。
16.
【答案】D
17.
【答案】C
18.
【答案】D
二、综合题
19.
【答案】
(1)
光照、水;竞争关系
(2)
人工选择;单
(3)
黄花菜
(4)
小肠
【解析】
(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经过以上资料分析,影响萱草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和水等。花坛里萱草与杂草之间彼此相互争夺阳光、水、无机盐、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2)
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萱草原产于中国,品种单一,经过几十年选种培育,现品种已达到万种以上,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萱草叶片是平行叶脉,花瓣
,是
的倍数,所以萱草属于被子植物门的单子叶植物。
(3)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萱草花的毒素主要会被小肠吸收,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20.
【答案】
(1)
遗传和变异
(2)
自然选择
21.
【答案】
(1)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
原始鱼类;原始爬行类
(3)
不能
【解析】
(3)
现在的爬行动物不能够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有两方面的原因:在内因方面,现在的爬行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方面同古代的爬行动物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因方面,现在的地球环境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和哺乳类进化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也就是说现在的爬行类不具备向鸟类和哺乳类进化的条件。
22.
【答案】
(1)
蒸腾
(2)
自然选择
(3)
基因
【解析】
(1)
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2)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3.
【答案】
(1)
变异
(2)
i
有限
ii
减少(降低);灰;自然选择
iii
ABD
【解析】
(1)
白化的灰松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变异。
(2)
i
种群数量并没有持续升高,原因是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
ii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白色个体的比例逐渐减少(降低);可见灰色个体更加适应环境,这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iii
灰色个体更适应与环境,繁殖能力更强,后代成活率更高,这都是灰色个体更易生存的原因。题目中不能确定灰色是否为隐性性状,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与是否更易生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