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09:34:02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国士无双
课文中的袁隆平爷爷
稻香阵阵
感恩斯人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shū]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人物通讯】
追忆袁隆平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正在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摄于1962年。来源:Wiki
追忆袁隆平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9年9月17日,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追忆袁隆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追忆袁隆平
袁隆平是个神话。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追忆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走近作者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解题:正标题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解题: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解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本文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写的一篇报道他先进事迹的通讯报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通讯的分类
传记式
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01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02
03
倒叙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第一部分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第二部分
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解决办法: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袁隆平是怎样解决谣言的?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第三部分
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
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第四部分
一个梦
01
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战略设想
02
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两个心愿
03
“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袁隆平高尚的品质?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工作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人物通讯怎么写?
细节描写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
细节描写
体现研究工作的艰辛。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植株上……他马上把这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典型事例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典型事例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典型事例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典型事例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具体翔实的数字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指标……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真实性)
人物通讯怎么写?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人物通讯怎么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要点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文章每个部分的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全文来说,在四个部分之间,作者有的地方用了过渡句,使得两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熨帖自然。
小标题的使用,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叙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
要点二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
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
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
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
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
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
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
为什么写这篇人物通讯?
课文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