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
【教师寄语】
人总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加之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会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
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对改革开放有过这样的描述:“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生活巨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讲授新课
板书标题:一. 从GDP看沧桑巨变
设置问题一:同学们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吗?对此问题展开小组探讨。
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目前,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概念展示在课件上)
教师应指明两点:国内生产总值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用图表例证:展示在课件上——建国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图(美元)。
提问:从1949年到1998年来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组进行讨论。
老师总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这一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 1978年至今,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巨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同学们看图片,再进行思考)
老师总结:1>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2>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饮食;四大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过渡:经济腾飞的最终体现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板书:二.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结合课本,先自学一下,了解什么下面的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
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化有何差异?
城镇化的途径有哪些?
城镇化战略目标是什么?
(边提问边讲解)
城镇化的定义
(根据课本和课本材料,总结定义)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国以来的城镇化的历程
(看图思考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
我国城镇化的途径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的雏形(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图片——城镇化一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战略
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地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板书: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教师讲述:大家的父母上网吗?同学们自己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呢?大家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上网的呢?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史论结合论述问题的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变化,分清利弊,不能因噎废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生活因网络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实际,组织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在其进行适当引导并进行学法指导,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正视网络。
板书:四.时尚中国
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考虑一下中国的时尚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念
时尚理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让学生思考一下身边的一些广告和新俗语)
服装(看课件图片)
饮食 图片上喝可口可乐的人,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的火爆,传统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住房(看课件的图片,感受鲜明的对比)
交通(让同学们自己说说家乡的交通变化,了解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
语言(学生说说现在的流行语,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体现在语言上)
引领点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GDP连年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今天的中国,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认识并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师心语:
“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题目理论性政策性较强,数据较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意料之中,但老师有充分准备,给一定的提示,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有预设更有生成。“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时尚中国”贴近生活实际,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根据课标要求与本课实际,确定了以情感教育和学法指导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现状,让学生先形成感性认识,利于学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感性材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以上是本课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