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1课《与朱元思书》超级丰富精品资料包(名篇精品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1课《与朱元思书》超级丰富精品资料包(名篇精品系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6 19:35:1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作业设计
一、做客“联想吧”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加油啊!)
写“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缥( )碧 无碍( )
负势竞( )上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互相轩( )邈( )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三、通假字  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
四、一词多义
①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欲穷其林。(走完)  ②.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五、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俱:都
2、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 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 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 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 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 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韵:和谐声音。
六、来,做个小翻译!(我相信,你准行!)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七、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写江流气势磅礴、急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5、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6、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赏析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导读
整体感知
“与朱元思书”意即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封书信已不是当时完整的形式,然而由于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的自然风光,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游记来欣赏。课文从行船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厌倦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与朱元思书》的核心价值何在?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文本中,回到景物中。我们看到,在吴均的笔下,富春江的景色是既清幽又喧嚣,既平静又峥嵘。喧嚣到泉响鸟鸣,蝉噪猿叫;清幽到泉响鸟鸣蝉噪猿叫历历可闻。由“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见其平静;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见其峥嵘。清幽是景物外在的收敛,喧嚣是景物内在的昂扬;平静与清幽是生命的外在表现,喧嚣与峥嵘是生命活力的内在激荡。在这一点上,景物有了生命,有了思想,有了精神,有了人格,有了魅力——也就成了人;而人也就融入了景物。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物我合一”。在物我合一的意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清幽又喧嚣,既平静又峥嵘的富春江,又看到一个外象平和温慈而内心生活极其丰厚的隐士。《与朱元思书》的“独绝”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山林生活单调枯燥的定义式想象,而展现了一种兼具宁静幽远和生机蓬勃的生命状态,后者不多见于以往的山水文字中。这无疑是一种超越理想、近乎完美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富春江的,更是吴均的。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正因为富春江是如此完美,才会使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这样平和清纯。因为在这里,既可以体验到仕途中的生机,又可以体会到山林的幽谧。
翻译指导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指导〕任意,由着小船。东西,这里用作动词,是向东、向西的意思。此句在于表现一种闲适的心情。〔翻译〕随着流水飘飘荡荡,由着小船向东向西。(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导〕根据课本注释理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主语是“高山”,意思是高山形成无数山峰。“高山”怎么又形成无数的“山峰”呢?笔者以为,这一句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主语应为“寒树”,意思是千百“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寒树形成了山峰。〔翻译〕夹岸而立的高高山峰,生满了青翠的树木。(这些树木)依着山势竞相向上生长,像在比拼高低,(一个个都)笔直向上,直插天空,(看起来,好像是)那成千成百的树形成了座座高峰。(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指导〕“鸢飞戾天者”的意思是“高翔于蓝天的猛禽”,这里比喻那些在仕途上青云直上的人。息,平息。在这里是“使……平息”。〔翻译〕青云直上的官员,看到这些美丽的山峰会平息自己那勃勃的雄心;忙于俗世杂务的人,来到这山谷就会忘记回去。
中考链接
1.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2.翻译与理解。(1)用现代汉语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简单赏析下列句子的写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007年广州花都区中考试题)
迁移拓展
(一)
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猛浪若奔 奔:
(2)负势竞上 上:
(3)猿则百叫无绝 绝:
(4)沉鳞竞跃 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选文与课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
(二)观月
筅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僮仆役。④正黄:纯黄。
4.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宜独往 宜:
于是为备 是:
6.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二段中的原话回答。
7.文中有一个四字短语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短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 》复习资料
一 字音
缥(piǎo)碧 无碍(ài)负势竞(jìng )上 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 )成韵 鸢(yuān)飞戾( lì )天 互相轩(xuān )邈(miǎo )

二 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 风烟:指烟雾。 俱:都
2、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 独绝:; 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 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 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 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 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 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 韵:和谐声音。

三 通假字
1、有时见日 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 “反”同“返”、返回

四 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用,往东,往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
3、望峰息心 使动用法,使……息
4、风烟俱净 形容词作动词,散净,消净
5、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6、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五 重点语句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六 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 竞 、轩邈 、争 、直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7、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8、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9、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全文翻译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湍( )鸢( )戾( )嘤( )庠( )泠( )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百许里( ) ②急湍甚箭( )
③蝉则千转不穷( ) ④横柯上蔽( )
⑤经纶世务者( ) ⑥任意东西( )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互相轩邈( ) ②鸢飞戾天( )
③望峰息心( ) ④负势竞上( )
6.翻译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8.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9.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笔记。

答案:
一、1.tuán yuān lì yīnɡ xiánɡ línɡ
2.BC
3.①左右 ②水势急 ③穷尽 ④树枝 ⑤筹划,治理 ⑥向东,向西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二、5.①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至 ③平息 ④凭依
6.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②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8.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9.比喻 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
10.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课文分析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也许并不是信的全文,因为我们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作者给友人写这样一封信的目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来欣赏。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的内容。作者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在对山水景物描写中表达了热爱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应落实和积累文言词语等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课文。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感。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多用骈偶句式,应该比较容易成诵。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同时,这也是一道口头表达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与上一题口头表达的练习相得益彰。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历代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基础练习
吴均字__,吴兴故鄣人。__朝文学家。本文是 文,此文体时人仿效称为 体。
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水的“_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千丈见底用 修辞,写出水的“_________”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 手法写出水的“_________”的特点,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 修辞,写出水的“_________”特点。
3、总写富春江奇丽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
4、写水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写水流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6、写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听觉侧面写山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树木茂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表达 的志趣。
11、从听觉和视觉写景的对偶句是 。
12.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二、
注音
湍( ) 轩邈( ) 泠泠 ( ) 嘤嘤 ( ) 转( ) 鸢戾( )
经纶 ( ) 窥( ) 柯( )
指出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指出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
指出古今义
戾 经纶
释义
绝:天下独绝(___) 猿则百叫无绝(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
上: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解释加点的字
风烟俱净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与朱元思书》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主预读]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飘荡( ) ②急湍( ) ③轩( )邈
④泠泠( ) ⑤经纶( ) ⑥横柯( )
2. 填空。
  ①风烟(  )净  ②直视无(  ) ③急湍甚( )  ④负势(  )上
  ⑤互相轩(  )  ⑥嘤嘤成(  ) ⑦( )飞( )天 ⑧经纶(   )
  ⑨窥谷忘(  )  ⑩横柯上(  )
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按要求写出句子。
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⑤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⑥写听觉感受的:
5.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这篇文章。
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 朗读课文 寻奇山异水之美
7. 文章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
8. 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9. 作者怎样写“奇山”? 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活动二 悉心体味 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0.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活动三 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1. 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形象生动的写景句子,认真品味。
[书声琅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②。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③。
北涉玄灞,清月映廓④。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⑤;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⑥。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⑦。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⑧;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⑨。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⑩?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1)?然是中有深趣矣(12)!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不一(13)。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腊月下:当腊月(农历十二月)之末。景气:景物气候。故山:旧居之山;旧游之山。作者在终南山陲置有辋川别墅(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拜访。②温经:温习经书。猥:鄙贱之意。谦词。③辄便:就。憩: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④玄:幽深。灞:灞河。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入渭河。⑤辋水:即辋川,又称辋谷水,在蓝田县南,向北流入灞河。沦涟:波纹。⑥村墟:村落。舂:捣米。疏钟:稀疏的钟声。⑦仄迳:狭窄的小路。⑧蔓发:滋发。可望:可以观赏。鲦:白鲦鱼。矫:举。⑨皋:泽边地。朝:早晨。雊:雉鸣。⑩斯:这。指春景。倘:或许。(11)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12)是中:这中间。(13)“因驮”句:趁药农驮黄蘖进城的方便捎信前往。因:趁。黄蘖:通作“黄檗”“黄柏”。一种芸香料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不一:不一一细说。
读后心语
◎考场佳作
为了心中的那片碧水
我生长在海子湖边。
海子湖的水曾经非常澄碧,蓝天白云在湖面上投下影子,朝霞晚霞使她五彩缤纷。她向我们提供必须的生活用水,灌溉着周边无数的稻田。一到夏夜,人们就端来木椅抬来竹床聚在湖边纳凉。我们听乏了故事,就去追逐萤火虫;萤火虫拖曳的轨迹,给夏夜增添了多少神秘!
可惜好景不长,湖边不断发生着灾难性的变化。多家设备简陋的小造纸厂为了赚钱,把那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水排进湖里,使湖水变成了浑浊的墨绿色。水葫芦疯长着,把大片的湖面遮蔽。
人们不再到湖边纳凉,因为受不了那种怪味。人畜不时患病,那是因为喝了这脏污的湖水。
为了碧水的再现,我和我的邻居们开始了行动。
我曾经为乡亲们写过投诉信,环保局也来了人,可是罚了款后,造纸厂依然把废水排入湖中。我加入过抗议的队伍,与厂长理论,厂长说正在想办法,可是等了好久,也没见他们行动。
对了,我还干过一件傻事。去年春季的一天,我和隔壁的秋桂翻过院墙,把造纸厂的设备整坏了一件,使他们的生产停顿了几天(那几天可把我和秋桂乐坏了!)。这事后来爸爸知道了,我被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再怎样,也不能违法,小心坐牢!”我回敬道:“人家天天违法,怎么没有坐牢?”噎得爸爸半天没有吭声。
我曾沮丧地想:把书读好,将来考个好大学,离开这个地方。可转念一想:我可以离开,爸爸妈妈能离开这个地方吗?乡亲们能离开这个地方吗,他们每天都在受罪呢。
为了心中的那道碧水,我不能停止行动!
下一步怎么办?继续投诉,这次不找环保局,找个大官试试看。谁是我们这里的大官,那当然是市长。对,就给市长投诉。老师说,现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我就不信政府会听任这些小造纸厂违法生产。
信寄出去的这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队大盖帽来到我们村子,关闭了小造纸厂。嗬嗬,湖水霎时清亮了,好蓝好蓝!你看,鱼儿在湖面上欢跳,孩子们在水中嬉戏……
今年的夏夜,萤火虫拖曳的轨迹会更长,那闪烁的光会更亮!
[相关链接]
骈体文
骈体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参考答案:1. ①dàng ②tuān ③xuān ④líng ⑤lún ⑥kē
2. ①俱 ②碍 ③箭 ④竞 ⑤邈 ⑥韵 ⑦鸢 戾 ⑧世务 ⑨反 ⑩蔽
3. ①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4.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⑤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5.略
6.略
7. 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8. 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9. 化静为动。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10.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11.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⑤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5张PPT)
与 朱 元 思 书
与 朱 元 思 书
吴 均
与 朱 元 思 书
与 朱 元 思 书
吴 均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天下佳山水,
古今推富江。
—(元)吴桓
山为水铸情,满
目葱翠一江春水;
水因山溢美,澄如
湖海清碧如天。
富春江有山有水,
水中有山,水行
山中,山绕水生,
群峰翠……可谓
『水碧山青画不
如』。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如实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
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整体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参考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2、结合图片,说一说文章内容,并注意红色字
的意思。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奇山
异水
千丈见底
急湍猛浪
水之清
水之急
高山寒树
负势轩邈
泉鸟蝉猿
息心忘反
横柯疏条
山之势
山之音
山之力
树之奇
树之密
天下独绝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问题探究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人物此时心境的一个字。
(提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2、吴均面对满山葱郁的树木,为何有
“寒凉”之意?
3、结合前面的分析,试理解“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义 。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知识链接——骈体文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句式特点。
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节奏感强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1、结合视频,请你为美丽的富春江设计一则旅游宣传语。
2、背诵课文,积累实词虚词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3、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来。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6)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
参考答案:1、C 2、B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5、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6、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导入
资料
朗读
赏析
拓展
返回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与朱元思书》学习要点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中考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1-3题。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二、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誉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