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3 18: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1624年英国颁布《垄断法》,这是现代专利制度形成的里程碑;17世纪60年代,以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宗旨的伦敦皇家学会成立;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这为工业革命(  )
A.创造了培养科技人才的社会环境
B.提供了培养人才的教育基础
C.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D.准备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2.“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3.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到大企业的演变。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4.据统计,1750~1760年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为200克,比1698~1710年增加了100多克,这一变化(  )
A.表明产量扩大推动了产业革命
B.说明工业革命促使棉织品普及
C.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D.导致英国走上了对外掠夺道路
5.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闲置,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6.18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
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城市环境恶化
C.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D.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7.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8.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D.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10.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
A.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前人的理论成果
C.工人阶级的斗争
D.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1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英、法、德三国是其发源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马克思主义诞生说明(  )
A.它是西欧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B.美国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德
C.资本主义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D.工业革命带来了西欧社会动荡
12.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
A.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
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
C.促使工人运动产生
D.因时代需求而产生
13.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书中全面批判了社会的种种弊端,认为私有财产是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他在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这一设想(  )
A.具备了付诸实践的阶级力量
B.抨击了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公
C.调动了广大民众劳动积极性
D.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
1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它在各国的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这些序言中他们多次强调“《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见,他们强调(  )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可变
B.各国工人革命要完全遵循《宣言》
C.《宣言》的唯物史观完全正确
D.《宣言》的原理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15.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B.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C.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D.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16.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说:“《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这主要因为《共产党宣言》是(  )
A.国际性的学术著作
B.指导巴黎公社建立
C.国际工人运动纲领
D.十月革命行动指南
17.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公社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旧军队
18.“普法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的卖国行为及其加重人民苦难的措施——这一切便是推动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15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去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6分)
20.(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
——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
——《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4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2年,徐蓝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论述,将15世纪末16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合为一体。全书以近代早期的世界全貌为开篇,然后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为纬线,进行整体论述,注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长时段地勾勒出人类历史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走向多极化、走向进步的历程。
根据材料中书籍的编写思路,选取其中一或两条线索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18:ABACA
BAAAA
ADDDB
CAA
19.(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和权益分配。
影响因素:议会立法。
(2)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金、市场、劳动力等。
(3)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了英、法老牌殖民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
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21.(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22.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