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C.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2.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宏伟,反映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的生动描绘。以下诗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的是
( )
A.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颁布后的第5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 )
A.“一五”计划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4.1945年7月,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进行了深谈。黄炎培表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力。毛泽东则说:“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下列不能体现我国民主政治成就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公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有人说,《人民日报》社论是我国政治形势的风向标。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B.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C.“一五”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6.下图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直到最后消失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列哪一次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改革共同反映了我国
( )
A.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过
B.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历程
C.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D.工业化逐步发展的实践
9.下列关于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二者实行相同的经营方式
B.都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10.从1954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北京同仁堂的经理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
A.严重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改变了我国的主要矛盾
D.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
制作时间轴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历史线索,下列时间轴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
( )
A.
A处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
B.
B处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
C.
C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D处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2.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
A.农轻重比例协调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13.
“1951年10月,全国各地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及人民政府的委员。”材料描述的史实为我国进一步正式实行某一制度创造了条件。该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
下图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5.
下面两则老广告可共同佐证( )
A.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B.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实行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16.
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17.
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8、“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上述材料中认为我们要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的历史教训是( )
A.健全民主与法制
B.努力解放思想C.加快经济建设
D.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19、“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20、为克服困难局面,从1961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填空题:(每个2分,共16分)
21.1953年—1957年,我国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向 迈进。1953年—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 __________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 。?
2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1958年的“大跃进”和 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966—1976年发生的 是重大挫折。?
三、材料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时间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各自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经济成分。(1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一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4分)
材料二 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材料三 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毛泽东(1956年)
材料二中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哪一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分别对哪几个行业进行了改造?其方式分别是什么?(5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社论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大会”是指哪次大会?这次大会召开的意义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5分)
概括材料三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5:BCACD
6-10:
DBCDD
11-15:
ABBBC
16-20:CDABC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6分)
21.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3.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
三、材料题(共44分)
24.(1)工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农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主要原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分)
(3)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共产党并肩作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产阶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赎买政策可以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6分)
25.(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4分)
(2)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4分)
(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5分)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2分)
26.(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分)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5分)
(3)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4)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等(2分,说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