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3.明朝的张武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一定要读的书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四书五经
4.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或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郑和下西洋前后共有八次之多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下西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5.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事迹是( )
A.抗击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B.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C.驱逐葡萄牙,收回其在澳门居住权
D.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边界
6.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B.撰写《伤寒杂病论》
C.编写《千金方》
D.编写《本草纲目》
7.它是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它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指(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明长城
D.北京城
8.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元素不包括( )
A.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B.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C.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9.努尔哈赤的事迹包括(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③建立后金
④设军机处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11.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12.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网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请你说说这支少数民族是( )
A.东突厥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回族
D.吐蕃
13.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特殊机构是( )
A.大都督府
B.锦衣卫
C.东厂
D.军机处
14.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15.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昆剧
B.徽剧
C.川剧
D.京剧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材料四:
时期
人口数
康熙时期
1.5亿
乾隆末年
3亿
(1)从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2)依据材料二表格回答,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总结人口快速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卷八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1)材料一中反映清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推行这个政策的原因,除了材料所述的原因之外还有哪些?
(3)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总结出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18.(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顺治十八年,海寇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曰东都;设二县,曰天兴、万年。其子郑经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一统志台湾府》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说出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清政府称郑成功为“海寇”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他?
(2)材料二中的图(a)是清朝哪个皇帝赐予五世达赖的?简述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其他措施。
(3)材料二中的图(b)是清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机构,这一机构所管辖的区域有哪些?列举清朝加强对这一地区管辖的其他措施。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故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故选:B。
2.解: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故选:D。
3.解: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要求人们死读四书五经。
故选:D。
4.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选:C。
5.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因而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A符合题意。
故选:A。
6.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D项符合题意;A项开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编写《千金方》的是孙思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选:D。
7.解: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题干中的“它”是指明长城。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8.解: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紫禁城是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故紫禁城是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是值得传承下去的元素。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不是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元素,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9.解:努尔哈赤,女真族首领,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被朝廷任命他为建州卫的军事长官,加封龙湖将军,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0.解: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都是为了维护了国家主权。
故选:C。
11.解: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管理。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故题干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2.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可知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摆脱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选:B。
13.解: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符合题意。
故选:D。
14.解: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故选:C。
15.解: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解:(1)根据材料“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可以得出的信息是雍正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2)依据材料二表格可知,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由于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数量增长导致的。
(3)依据材料三“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是现是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等。
(4)依据材料四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清前期统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从而使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雍正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2)变化: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因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数量增长。
(3)表现: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等。
(4)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从而使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影响: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7.解:(1)据材料一“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可知,材料一中反映清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据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可知,材料二中反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除了材料所述的原因之外,还有: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统治者担心沿海人民受外国影响,危及自己统治.
(3)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
(4)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从此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5)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由以前的主动开放交流转变为闭关锁国.
故答案为:
(1)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统治者担心沿海人民受外国影响,危及自己统治.
(3)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4)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5)趋势:从开放到闭关锁国.
18.解:(1)清朝初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661﹣﹣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清政府称郑成功为“海寇”的原因是郑成功是明朝的遗将,没有归顺清政府;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乾隆帝时,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3)材料二中的图2是清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机构伊犁将军,这一机构所管辖的区域有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其他措施: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交流;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历史功绩: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原因:郑成功是明朝的遗将,没有归顺清政府。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顺治帝。管辖:康熙帝册封另一位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乾隆帝时,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3)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4)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