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学习目标
1.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2.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4.运用地方性分异规律,分析说明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东北
西北
青藏高原
海南岛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华北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地域外部条件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域差异
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
西北
华北
湿润
干旱
太阳辐射多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形成湿润区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形成干旱区
太阳辐射量递减
形成热带景观
形成温带景观
东北
海南岛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由低纬到高纬热量递减
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北美东岸
北美西岸
亚欧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西岸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递减
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谱
图/徐松波 程刚
河谷热带季雨林带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山地针叶林带
高山寒带草甸带
高山苔原带
高山冰雪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基带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基带与陆地水平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相同纬度,不同海拔的两座山,海拔高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山坡较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针叶树,灌木等。
低洼的河谷,水源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地方性分异规律
{35758FB7-9AC5-4552-8A53-C91805E547FA}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势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变化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特征
地域差异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大陆
地域差异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