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20: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阅读专题
山东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①
刘禹锡
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①刘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
(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 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诗颈联真实再现了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有声有色,别具风情。
B. 刘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是诗人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
C. 苏词通过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D. 苏词托孤雁喻己,心怀幽恨,却世无知音,表达了自己孤苦寂寞的心境。
15. “玉树容栖莫拣枝”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鹤进入富贵之家,不再挑拣栖身之所,选择安身立命。作者借鹤表达自己久经贬谪,年岁已高,重入庙堂实属不易,欲实现用世之志,就不再计较于职位高低贵贱的无奈;②孤独的大雁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苏轼借孤鸿的遭遇表达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真实再现”错误,此处应为虚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从标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和首句“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可知,这不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象,而是他对送鹤后鹤在朱门情景的想象。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玉树容栖莫拣枝”中,“玉树”代指富贵之地,意思是既然此地能容纳自己栖身,就不要再挑拣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好不容易“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终于能够回到长安入朝为官,尽管只是作“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但自己年龄已高,能有此职位已是不易,还是不要再挑拣计较了。尽管看似表达不要挑拣之意,但其实这是诗人在劝解自己,由此可见,诗人内心仍有无奈之情。
而“拣尽寒枝不肯栖”中的大雁,却并不愿意随意栖身,它在枝头挑拣来去,始终不肯落下栖息,足见词人不愿将就,更不肯随波逐流的心态,反映出词人内心高洁孤傲的追求。
山东省太原市2021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①
苏轼
高平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国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
歌翻杨柳金尊沸。饮散凭阑无限意。云深不见玉关遥,草细山重残照里。
【注】①元丰二年,诗人前往湖州上任期间路经泗州(即“高平)所作。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气势宏阔,次句柔婉明丽,一“雄”一“媚”相映成趣,足见苏词的开阖自如。
B“园中桃李”“城上亭台”用白描手法概括出眼前所见,春光明媚,令人心醉。
C.“饮散”一句带动了词意的转折,之前诗人感觉非常欢愉,之后生出无限感慨。
D.“歌翻杨柳”一句,把热闹的欢宴写得有声有色,“杨柳”也隐含着思乡之情。
【答案】D
【考点】古诗词鉴赏能力
【难度星级】★★
【解析】“思乡之情”错
15.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 析。(6 分)
【答案】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这里的意思是由于云雾缭绕,难以见到遥远的玉门关,只看见夕阳西下的山峰和绿草。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感到前路迷茫的复杂心情。
【考点】诗歌表达技巧、情感主旨题
【难度星级】★★★
【解析】首先一定得了解诗词相关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抒情方式、描写以及表现手法等。通过最后两句的翻译可知写的是景色,而诗词一般在末尾又喜欢言志,所以用的是手法是以景结情。在分析情感时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解读翻译,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结合翻译内容。文中写到了玉门关,这是有名的关隘之一,可知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又因“云深不见” 可知理想的不可实现,作者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①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②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①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②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
B. 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
C. 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
D. 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
15.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
【答案】14. D 15. (1)诗歌的第七八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放开心怀听作者扺节而歌;(2)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3)诗歌最后一句还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错,辞藻应该是华美的,同时“一悲到底”也错,诗歌的第七八句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在抒情上是有节制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句意为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者不愿让这无边无际的忧愁吞噬人的灵魂,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裁悲、减思”,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学会排遣自己的伤痛。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句意为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
“宁闻古时清吹音”,诗歌最后一句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比起陈述句式,更能加强诗人的情感。
山西省临汾市2021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老马行
陆游
老马虺隤①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注】①虺隤:疲病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粗笔勾勒落日余晖下老马疲病不堪的样子,恰与题目老马行走的意思相合。
B.“玉鞭金络”指华贵的装饰,“瘦稗枯萁”指粗劣的草料。三四句表意形象,引人联想。
C.五六句转而写胡人遭受蝗灾旱灾导致国运衰败,正好传来了南宋军队要北伐的好消息。
D.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道尽了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志向。
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A (“老马行走”有误。“行”是文体,不是“行走”。)
15.(6分)(1)老马一听到战鼓的声音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还能为报效国家、扫平燕赵贡献一份力量。(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虽然衰病但雄心不减的老马自况。(3)充分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操。(每点2分)
山西省吕梁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清明二首(其一)①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②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③为寒食,实藉严君④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注】①大历四年(769),杜甫漂泊流落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正赶上过清明节。第二年客死他乡。②结束:服装。③焦举:也作“周举”,《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周举为并州刺史时,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作者借用这个传闻说寒食有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④严君:严君平,西汉人,他一生淡泊名利,在成都卖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描绘一幅清明节令图:晨起新火燃起缕缕新烟,春光明媚,“净”字写尽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
B.“胡童结束”“楚女腰肢”,紧承前四句写本地风物人情,使全诗更具楚地清明的独特情调,也为作者抒怀营造浓郁的气氛。
C.诗歌七至十句连续运用四个典故,借古喻今,写定王、贾谊的古迹令人伤感,而自己有与周举、严君平相似的遭遇。
D.作者将描写、抒情相结合,既精心描绘了长沙清明时节的一些活动,也联想古人,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感想。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4.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育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自己有与周举、严君平相似的遭遇”错误。作者与周举、严君平的遭遇并不相似。周举为并州刺史时,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作者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已。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但作者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平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作者提及严君平,更含有对严君平闭肆帘下读老庄的向往之情。
15.①作者渲染节日气氛,是为了反衬自己的落魄漂泊的悲苦情怀。“我无缘”饱含了无数辛酸的人生经历。②思念家乡,渴望早日回到家乡。作者后半生潦倒漂泊,在他乡过节更增添思家的愁绪。③借古伤今。运用定王刘发的典故,寄寓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超脱旷达的情怀。④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甘愿做粗茶淡饭、与世无争的山林隐士,不以事虑,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答题突破口,答题时先笞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情由,必要时说出它的作用。本题题干是“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首先要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分析诗歌的人、物、史等对象,确定具体的情感。杜甫暮年之际流落长沙,适逢清明时节,面对“湖色春光”“绣羽衔花”“红颜骑竹”的节日气氛却是持着“我无缘”的态度,反衬自己的衰老、疾病、落魄、漂泊的悲苦情怀。作者触景生情,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借用“定王”“贾傅”等四位古人事迹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如意,以及对他们的人生际遇的感叹、同情,和对他们的才华品德的仰慕与赞赏,借古伤今,寄寓对不幸者的同情,也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以严君平自况,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显得颇为旷达。结尾两句表达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甘愿过粗茶淡饭、与世无争的山林隐士生活,不以事虑,不为外物牵绊,浊酒粗饭,任其天年。
【诗歌鉴赏】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作者紧扣清明时令入题。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是作者心中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作者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作者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景愈美,痛愈深。作者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这几句写本地风物人情。作者刻画了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黯淡的心怀。然后从现实、眼前着笔,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涅之国,与作者经历颇为相近,作者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文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但作者一无所有,舟鲜熟食,只能虚承周之美意。作者提及严君平。更含有对严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这两句写作者贫困潦倒生活。作者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愿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日趋强烈。“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作者明言己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能顺依自己的“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颐养天年,体现了作者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
山西省晋中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统一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
[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被贬苏州刺史之时。白宾客,即白居易,大和七年四月,白居易罢河南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②紫芝客,即商山四皓。秦末四人避秦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来四人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白居易《自咏》诗中曾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感慨远离京城,即便苏州位列雄州,自己身体尚健,悲凉的心绪也难以宽解。
B.颔联写自己举杯饮酒时兴致仍然高涨,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
C.颈联中,“蝉鸣”的意象和“望雁”的动作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和惆怅之情。
D.悲凉的感喟在诗中反复出现,“无益”“衰”“尽”“愁”等词语都透露出诗人的心结。
15.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寄寓的复杂情感。(6分)
14.B[“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说法错误,应是自觉体力不如从前。]
15.①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实质上是披露自己磊落不平的胸中郁闷;③也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希望仍在,壮志依然可以实现。(每点2分)
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调研语文试题(A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①
刘禹锡
风云变化饶年少②,光景蹉跎属老夫③。
秋隼得时凌汗漫④,寒龟饮气受泥涂。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⑤。
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⑥。
【注】①乐天,即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此诗作于在苏州任上,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②饶:让。年少:指当时任宰相的李宗闵、牛僧孺等人。③老夫:刘禹锡自谓。④汗漫:指没有边际的天空。⑤北叟之言:指《淮南子·人间》载“塞翁失马”故事。诬:虚假。⑥卢:《演繁露》卷六:“凡投子者,五皆现黑,则其名卢。”成卢:指掷散子获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风云变化”比喻朝堂政治斗争,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
B. 颔联用“秋隼”“寒龟”两个意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得志和失势时的不同状态。
C. 颈联借用东隅等典故,反映出在人生的过程中“得”与“失”的朴素辩证关系。
D. 尾联把人生比作掷骰子的游戏,别具匠心,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①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②表达了诗人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③表达了诗人能辩证地看待事物、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用‘光景蹉跎’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错误,“光景蹉跎”指时光白白过去,暗指虚度光阴,在这里没有生活困顿之意。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由首联“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可知,朝堂政治斗争激烈,而自己正贬官至苏州白白的虚度光阴,在这里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
由颈联“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可知,作者并没有陷入被贬的痛苦中,而是辩证的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这也看出作者并没有向不公正的待遇低头;
由尾联“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可知,作者此时的生活状态是积极向上的,这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