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鸿门宴》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20:1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版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秦孝公据崤山之固,拥雍州之地
⑤毋从俱死也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沛公安在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
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
C.
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
D.
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3.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语序的一项是(  )
A.
客何为者?
B.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
张良是时从沛公。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①③④⑤
B.
②⑤⑦⑨
C.
②④⑥⑧
D.
①③⑤⑧⑨
6.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姬(jī)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
樊哙(kuài)卮酒(zhī)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
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eī)
D.
刀俎(zǔ)彘肩(zhì)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的酒文化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一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还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要选择吉日举行。成帝鸿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作“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浅析汉代的酒文化》)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西周时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也有着饮酒的风俗。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豪饮成风,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武帝死后,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从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可知米酒当时只是皇族的专享。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把酒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还会用来犒劳军士,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由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仪式非常受重视,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的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圣师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因为田蚡拒绝了灌夫的倒酒,所以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当场就骂了田蚡。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二、语言表达
10.仿照下面的例句,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11.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的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12.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给两种史学观各自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不超过5个字。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鉴赏下列三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清]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3.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
14.毛泽东的诗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可是在此前,蒋介石却存在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阴险居心。请结合这一背景和鸿门宴的故事,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深刻含意。
四、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有关的成语是:“。”
(2)樊哙在鸿门宴上勇闯项王军帐,怒斥项王,迫使项王“未有以应”,他认为行事不能因小失大的名句:“,。”
(3)《鸿门宴》中刘邦率军攻入函谷关后的态度和做法:“,,。”
(4)鸿门宴上,范增“,”来暗示项羽杀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司马迁的《鸿门宴》(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内诸侯
内:接纳
B.素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
C.吾得兄事之
事:事情
D.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17.下面加横线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臣为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
失其所与,不知
D.且为之奈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8.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一文。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B.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C.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4.写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⑤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⑦皆以美于徐公
⑧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六、作文
25.《史记》中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三国时的刘备也曾对他儿子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呢?请以“细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2.【答案】B
【解析】①⑨属被动句,①③⑤属省略句,无法排除;②④属定语后置,⑧为宾语前置句,②④⑧属变式句,也无法完全判定;⑤⑥⑦⑩为判断句。所以答案为B项,分类依次是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此类题型中的句式有的不止一种,需认真判断哪一种分类最合适。
3.【答案】D
【解析】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
4.【答案】C
【解析】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5.【答案】D
【解析】①“距”通“拒”“内”通“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6.【答案】B
【解析】“眦”读zì
7.【答案】D
【解析】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由原文“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可知,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招待穆生设醴酒,并不能证明米酒只是皇族专享。
8.【答案】B
【解析】B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和第六段,由第六段“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可知,原文中列举的犒劳军士,都是百姓犒劳军士,所以选项中“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有误。
9.【答案】D
【解析】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说的是汉代的礼仪,而《鸿门宴》事件发生时汉代还未建立,得不到“是符合礼仪的”推断。刘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而项羽也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
10.【答案】(示例一)范增气愤地摔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
(示例二)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解析】
11.【答案】(示例)(第1组)我更喜欢孔子。庄子超然物外,是一种抵抗,但毕竟消极;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很辛苦,但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更有必要。
(第2组)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骨子里有英雄气概的人。刘邦是一个成就了帝业的成功者形象,项羽则是骨子里有英雄气概的人。因此我更喜欢项羽,他热情真诚,刚直勇敢,光明磊落。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轰轰烈烈,感人至深。在这样一份英雄与美人的真挚感情面前,尘世的是是非非是否显得渺小、庸俗了呢?这正是英雄最真实、最感人的一面。
(第3组)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飘逸,一个沉郁。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甫的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但我更喜欢李白的灵性和想象,因为他带给我更多的艺术和美的感觉。
(第4组)综观《红楼梦》,薛宝钗关注的是制度,是社会的规范,她是为别人活着的;林黛玉关注的是个体,是生命的本质,她是为自己活着的。所以我更爱后者。
12.【答案】(1)冰冷、必然性、逻辑
(2)慈悲、戏剧性、生灵(或“命运”)
【解析】这道题要求分别提取有关“历史纪年法史学观”和“人学史学观”的关键词,我们就只能去寻找能表明这两种史学观特点的词语。这就意味着我们没必要到前两句去找。我们还要意识到,既然是两种对立的史学观,那两组关键词在语意上就应该是相反的。这其实是题目的一个隐含要求。分析至此,答案自明。结合“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这段文字,关键词可从“冰冷的、慈悲的、历史必然性、戏剧性、逻辑、生命的热血”中进行归类即可。
13.【答案】杜牧:对项羽自刎持否定态度。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遭遇挫败不灰心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李清照:对项羽自刎持肯定态度。因为人要有骨气,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解析】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题乌江亭》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往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杜牧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项羽不该自刎而死,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易安居士和太史公一样孤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对太史公笔下的项羽这样的好男儿深表同情,其实文中态度明确,肯定项羽自刎表现了他的骨气,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14.【答案】应乘胜追击国民党,解放全中国;不应像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那样,留下无穷后患。
【解析】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背景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含义深刻,结合二者可分析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15.【答案】(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3)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封府库
(4)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6.【答案】C
【解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吾得兄事之”意思是“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动词,“侍奉”的意思。
17.【答案】A
【解析】A项,两个“所以”都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B项,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介词,被。C项,前一个“与”与“孰”构成固定结构,“孰与”的意思是“与……比……”;后一个“与”,动词,结交,亲附。D项,前一个“之”,代词,这件事;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答案】D
【解析】D项,“均出自《鸿门宴》一文”不当,“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出自庄子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来进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了”。
19.【答案】①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是我救了他(我使他活下来);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活”,使动用法,救活;“今”,现在;“幸”,幸亏。②“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关”,函谷关;“备”,防备;“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参考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张良在这时候跟从沛公,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开,说:“不要跟着他一起死啊。”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有急事,独自逃跑离开他是不仁义的,不能够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去,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出的这条计策?”沛公说:“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占领秦国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从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不语的样子,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要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沛公说:“您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如今有紧急的事情,所以特地来告诉我。”沛公说:“(项伯)和您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于是进来会见沛公。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约定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函谷关,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和平民,查封官府和财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详细地说明我不敢忘恩负义。”
20.【答案】C
【解析】本题中,“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这段话是说“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张良”“沛公”“项伯”“沛公军”“事”等,然后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两处,再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驰之”中“之”是动词,意思是“到”,到的地方是“沛公军”,故应在“沛公军”后断开,排除AB两项;“具告以事”是状语后置句,“以事”是后置状语,与前面的“具告”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C
【解析】C项,“‘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错误,“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故选C项。
22.【答案】D
【解析】D项,“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错误,“由衷地尊敬”有误,从文中刘邦的表现来看,上文刘邦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这已经表现出刘邦善于审势察情的特点;之后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这是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所设置的狡诈之词,只是假意屈从,并非是“由衷地尊敬”。故选D项。
23.【答案】①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
②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与意外的变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为”,介词,替;“呼入”省略代词“之”,即“呼之入”;“兄”,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之样;“事”,对待,侍奉,“之”,代词,代项伯。第二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意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
24.【答案】①连词,表目的,用来
②动词,率领
③连词,表原因,因为
④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可不译
⑤介词,表凭借,凭借……身份
⑥介词,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把
⑦动词,认为
⑧动词,任用
【解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25.【答案】通向成功的桥梁----细节
细节,是深邃的夜空划过的一颗流星;
细节,是碧绿的湖面荡起的一层涟漪;
细节,是青翠的枝头飘落的一片绿叶。
细节是如此美丽———似迷茫的雾霭中透出的一丝光亮,如幽静的山谷中送来的一缕清香,像巍峨的楼台奏出的一曲小调。
细节没有固定的朋友。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失望,也有希望;有伤心,也有喜悦……
酒香四溢,歌声缭绕,刀光剑影,楚汉双雄会饮鸿门宴,纵谈古今。杀气腾腾的项庄剑指刘邦,刘邦隐约觉得颇有不对,张良依言而出,引得樊桧入,樊桧以铮铮豪言博得项羽赏识,趁机假借方便之机把刘邦带出帐外,告之实情,刘邦方才知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他便打算入帐辞别,樊桧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一千古名句说服执意保持礼节而辞的刘邦,绝尘而去。其时,霸王帐外已经剑拔弩张,只待刘邦入内便把他剁成肉泥,正是因为樊桧的不拘细节,以大局为重的做法才最终使汉高祖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踏上九五之尊。而妇人之心,拘泥于礼义小节的项羽只能兵败垓下,血溅乌江,带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风尾追虞姬而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来被注重细节之人引而用之,但太过注重细节也不是可取之法。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为相其间,凡事必一一细览方才批准,举国上下,每天发生的事多如牛毛。诸葛亮集权力于一身,既管军务,又管政务,还管宫务,比之秦始皇更是勤劳得多,但最终不但未完成兴复汉室之大业,反而心力交瘁,英年早逝,留下孱弱无能的刘禅做亡国之君。试想,如果诸葛把些许鸡毛小事放心地交给蜀地才俊去办理,定能多活几年,匡扶大业便极有可能实现,而不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了。拘泥细节,项羽纵虎归山,以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全军覆没。
不拘小节,刘备绝处逢生,终于化险为夷,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所向披靡。
受困细节,诸葛亮废寝忘食,事必躬亲,以致人亡政息,功亏一篑,令人长叹。
人生历经无数,对待其中细节切不可等同视之,惟有静心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方能不致惨到翻船。正如刘备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对待细节应该具有的态度吧!
【解析】从题材上看,写“细节”这篇话题作文,我们既可以写凡人小事,平凡却让人持久感动的一些细节,也可以写伟人重视细节的故事,还可以写市场经济下,忽视细节而带来的恶果,或者重视细节后带来的成功。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有关细节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到笔端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写的这些细节必须有意义,有意思,与社会人生紧密关联。比如说,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成功者大多注重细节,失败者大多忽略了细节。还有,重视细节,不忽略小事是成功之道。还可以写抓大事不忽略细节,大事和细节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等等。
从写法上看,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小小说,甚至可以写成日记、书信等形式。但组织材料时要突出细节,要么选取几个生活片段突出某个或某几个细节,要么以某个细节为线索进行构思。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抓住细节的某一方面立论,并合理论证阐述,分析有条有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恰当地围绕话题,阐发“细节”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