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 《哈姆莱特》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6课 《哈姆莱特》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3 21:1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版
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山市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舒先生表示,与前段时间相比,近期全市流感样病例检测数据呈上升趋势,约上升了4.7%左右。
B.
从曹禺的一部《雷雨》中,反映出的是当时中国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流。
C.
近期,加拿大多地流感肆虐,不断传来人员感染和死亡,已知已有上千人住院治疗。
D.
做美容已经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同样需要美,需要花时间、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阳光俊美。
2.下列词语中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虔敬(恭敬)
B.
迁延(拖延)审慎(周密而谨慎)
C.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陨落(死亡)
D.
瞩望(期望;期待)延宕(拖延)
3.下列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什么?还拿着火把来吗?——让我躲在一旁看看他的动静。
B.
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
C.
也许我的悲哀还要远远胜过你们呢?——把嫌疑犯带上来。
D.
您不是不明白雷欧提斯有些什么特长——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的“四大悲剧”。
B.
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C.
欧洲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D.
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还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5.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排比)
B.
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
C.
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对比)
D.
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比喻)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枭首(xiāo)袅娜(niǎo)揩干(kāi)楷书(kǎi)
B.刹那(shà)刹车(shā)宿怨(sù)
星宿(xiù)
C.
拘捕(bǔ)
果脯(pǔ)哺育(bǔ)
台甫(fǔ)
D.蒙受(méng)蒙骗(mēng)创伤(chuàng)
重创(chuāng)
7.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舐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屈下他们生财有道的膝盖来吧。
B.
自从我能够辩别是非、查择贤愚以后,你就是我灵魂里选中的一个人。
C.
他为了觊觎权位,在花园里把他毒死了。
D.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悲剧意味着可怕的灾难和巨大的不幸,是由无法调和的冲突导致的无可避免的灾难,其结局往往是美好事物的毁灭。它向人们展示着人性和生活的残缺,展示着人们面对压迫性力量的无奈和无力。
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悲剧是高于喜剧的。例如,1818年,英国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哈兹里特评价莎士比亚说:“他对喜剧和悲剧有同等的天才;他的悲剧比他的喜剧好,因为悲剧比喜剧好。”其实,悲剧与喜剧的好坏,未可如此遽然论断。
悲剧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沉重——在人的一生里,要体验成长的焦虑、中年的空虚、老年的孤独;要承受肉体的病苦、心灵的磨难、最终的死亡;再加上社会性的灾难和不幸,人生在世不知要经历多少坎坷,体验多少痛苦。在莎士比亚的理解中,胜利是失败的开始,圆满是毁灭的开始,正像格林布拉特所指出的那样:“莎士比亚悲剧的一个程式就是,主人公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灾难就来了。”
一切严肃的悲剧,都致力于将人生悲惨的真相揭示出来,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人生的本质,养成谦卑的生活态度,并最终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人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有的时候,甚至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然而,悲剧却并不是要叫人沮丧的,而是让人在灾难中觉悟和成长的,它有助于最终在善和美两方面净化人心,激发人们内心的崇高感,最终培养人们理性而坚韧的生活态度。
当然,喜剧也很重要。它将讽刺的锋芒指向人性的残缺和社会的丑恶,通过夸张和对照等手段,激发出一种嘲笑的力量,使人们看见被假象遮盖的虚伪和败坏。喜剧是一种否定性力量,也是一种肯定性力量——它通过否定丑来肯定美,通过嘲笑恶来肯定善。高级形态的喜剧,从来都不排除抒情性和诗意性。在果戈理的喜剧中,抒情性是一种明显的特点,而其中所表现的诗意的感伤,包含着强烈的感染力,也赋予整个的讽刺以庄严的性质和深沉的力量。第一流的喜剧不单单惹人笑,也会让人心情沉重,甚至悲从中来。事实上,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也存在这种将悲和喜、哀伤和欢快两种情绪调和起来的倾向,“他所理解的喜剧掺杂着痛苦、失落和死亡的威胁,而他所理解的悲剧中也有滑稽和欢笑的容身之地”(格林布拉特)。
虽然悲剧里面可以有幽默的因子,喜剧里面也可以有哀伤的调子,但是,喜剧和悲剧各自的基本性质,却不可因此而被弄得含混不清,喜剧应该仍然是喜剧,而悲剧也应该仍然是悲剧。所以,要将悲剧和喜剧调和起来,使之成为“悲喜剧”,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而成功的典范,也极为少见。由残缺而圆满,由丧失而复得,由别离而重聚,由困顿而亨通,这样的转折和完成,难免会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消极感受。
(节选自李建军《悲剧与悲喜剧:彻底性与未完成性》,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哈兹里特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悲剧优于喜剧,但作者并不认同这种判断。
B.悲剧的重要性在于,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沉重,而且启示人们在灾难中觉悟和成长。
C.主人公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便意味着灾难的来临,这是莎士比亚作品的固定程式。
D.虚伪和败坏往往被假象遮盖,喜剧通过夸张和对照等手段将其揭示出来,加以嘲讽。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了悲剧的内涵,即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来展示人性和生活的残缺以及人类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的无力。
B.文章将悲剧和喜剧的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在揭露社会和人性的假恶丑这一目的上,二者是一致的。
C.末段谈悲剧与喜剧的调和问题,指出将二者调和成悲喜剧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对上文的论证做了必要补充。
D.引证法是本文的重要论证方法,作者多次引用莎士比亚研究者的论断,都为论证莎士比亚悲剧的典型意义提供了依据。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主人公虽极力抗争却最终双双殉情,这一悲剧让人感受到人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沮丧。
B.果戈里的喜剧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诗意性,因而他的喜剧高于一般形态的喜剧作品。
C.惹人发笑是喜剧应有的特点;能让人心情沉重,甚至悲从中来,则是对喜剧的更高要求。
D.悲剧和喜剧有各自的基本特质,所以不论是喜剧故事以悲剧收场,还是悲剧情节辅以喜剧结尾,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典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旧失败,这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菲利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莱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 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 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 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见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哈姆莱特 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 殿下!
哈姆莱特 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14.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死了;睡着了;睡着了还会做梦”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缘故”指何缘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种考虑”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16.当奥菲利娅让哈姆莱特收回送给她的礼物时,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与上文比较,这里的人物语气显然有了较大改变,这是为什么?
17.本选文的最后一段“哈姆莱特”的台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三、语言表达
18.“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特征,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欧洲文坛,前辈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以及和他同月同日死的塞万提斯;同时代的有同他一样文笔优美的思想家蒙田、培根;后起才俊中也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东方,还有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之辉映。但几个世纪之后,上述诸公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较之莎士比亚,②_______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
有人试图打开那双“神奇的手”,摊开掌心,重新审视其纹理,找到③________________,发现其中蕴含、作用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意义。
四、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要不是有过失的鞭挞,我们要得意忘形了;要不是有善行的庇护,我们又要完全绝望了。”
请以“人生的纱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约”与“左右”重复,B项,“从……中”取消主语的独立性,导致句子缺主语;C项,句子成分残缺,“传来”缺宾语“消息”。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A项中《威尼斯商人》是喜剧,此处应为《麦克白》。
5.【答案】A
【解析】不是排比,是比喻。
6.【答案】A
【解析】B项,刹chà那。C项,脯fǔ。D项,创chuāng伤。
7.【答案】B
【解析】辩—辨,查—察。
8.【答案】C
【解析】C项末段谈悲剧与喜剧的调和问题,指出将二者调和成悲喜剧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对上文的论证做了必要补充。原文是“莎士比亚悲剧”。
9.【答案】A
【解析】B项证明错;C项原文“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D项论证错。
10.【答案】C
【解析】A项“沮丧”错;B项“因而”错;D项“消极作用”错。
11.【答案】B
【解析】B项,“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说“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可见“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应该是“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作者”应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
12.【答案】D
【解析】D项,“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互为影响,互相强化”无中生有,第四段“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文中只说“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密切的联系,可见戏剧形成渊源与前两者没有“互为影响,互相强化”的关系。
13.【答案】C
【解析】C项,“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有误,该选项张冠李戴,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应为“中国戏曲悲剧”和“西方悲剧”,选项变成“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故错误。
14.【答案】①连死去都无法逃避现实中诸多缠人的问题,没法清静。②即“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③审慎的思维。
15.【答案】在“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情况下。
16.【答案】①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曾经送给她的礼物还给他。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放弃了他。②哈姆莱特转换语气,也有故意伤害奥菲利娅的意图,使情人对自己绝望,以达到装疯的目的。
17.【答案】母亲和叔父就是偷恋、偷情害死了父亲的,母亲的贞洁在“我”眼里已变成欺骗。母亲和叔父也利用你的美貌来试探“我”。这一切“我”都清楚。
18.【答案】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而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解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本题可先概括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着具体事例来说明即可。
19.【答案】(示例)①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 ②显然只能排在其后 ③莎士比亚成为超级大师的原因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列举的内容来看,主要讲莎士比亚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第②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来看,莎士比亚的地位远远高于那些人;第③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有人想找到莎士比亚成为大师的原因。
20.【答案】人生的纱线
生活在空间日益缩小的当下,时代发展得过于迅速,很多事情都让人迷茫,可黑暗的黎明前有雄鸡的高唱,让人坚信:光明不远。
希腊言语曾言:“慢慢走,等等灵魂。”一切都是这么的快,汽车飞驰,朝发夕至,网络快捷,瞬息千里,生活与过去大不相同。躁动的灵魂,早已赶不上飞驰的身影。
“挟尸要价”的阴影在国人心头尚未散去,“药家鑫案”中两个家庭的伤痛还未平息,“小月月”的身体又在路人的冷漠中逐渐冷却。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间变成了地狱,人们是变得富裕了,但灵魂却更加贫瘠了,我们受伤了,心头在滴血,真理为什么泯灭?良知为什么无存?为什么“圣人无名,馋人高张”?我们需要一块洁净的、有愈合力的纱布来抵御细菌的侵害,来为我们疗伤。
我们看到:网络上一片对冷漠的批判,对残忍的鞭笞,社会的主流价值依然在社会对假丑恶的抨击背后闪闪发光;但我们也看到:郭明义凭无私的义举闻名华夏;张平宜忘我地投入到大营盘的建设中去。人们在造神运动中为社会良知竖起一座座丰碑。才知道人性更多的是向善。揭发丑恶就是鞭挞丑恶,就是弘扬善良,揭丑成为人们治愈空乏心灵的良药,起到了疗伤的作用,弘扬了至高的真善美。
当历史往前推进,浩瀚的星空下,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为黑暗的夜空点缀起一粒粒星光?也正是黑暗,衬托出他们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黑暗的1905年,腐朽的清王朝再也无法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危机,但更多的人依旧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一介女流——秋瑾,却用生命唱响了一曲悲歌。当徐锡麟殒身、陈天华投海,她义无反顾,面对严刑拷打,她只留下一句话:“秋风秋雨愁煞人。”一个人,一句诗,一个壮举,反抗一个没落的机器。
无数人因为秋瑾的壮举而毅然前行,在令人绝望的环境下,总有一些先行者为我们照亮一丝光线,让我们在黑暗中前行,不至于绝望。
人性本有善恶,用恶来促进善,善来转变恶,这才是正确认识善恶的方法,这也就是为灵魂疗伤的方法。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人生具有善和恶的两面性,庇护善行让人有望。莎氏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1.(对他人)人生善恶交错,“善”靠保护,“恶”需抨击。2.(对自己)人生善恶交错,“善”靠发扬,“恶”需戒除。
文题“人生的纱线”由提示语引出,这是一个比喻型题目,由一个偏正短语组成。提示语中的“纱线”比喻“善”和“恶”,“人生的纱线”就是“人生的善和恶”。
1.可以依据提示语谈如何看待人生的善与恶。
2.可以延伸提示语谈如何看待人生的其他方面,关键是对“纱线”的本体的界定。如人生的得与失、人生的聚与散、人生的成与败、人生的悲与喜、人生的进与退、人生的冷与热、人生的屈与伸、人生的取与舍、人生的动与静、人生的虚与实、甚至就是人生的酸甜苦辣等等。
3.文章的重点是“人生”,“人生”是题眼,它界定了写作的范围,非“人生”的不可写;中心是“纱线”,可以写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
4.记叙文要通过人事的具体描写诠释对人生的感悟,要写出人生的变化。议论文要通过说理阐释人生的感悟。但不论哪种文题,主题都必须积极健康,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