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6: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2.选出你认为打动你的两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内容
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毛泽东作为一名父亲和国家主席,面对儿子的牺牲而承受的复杂心情,并感受他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2.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3.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新授
探究一:再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1.出示要求,自主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内心。探究二:深入探究,感受人物品质1.关注细节,想象补白。2.聚焦诗句,交流理解。探究三:拓展提升,学习文章写法1.同伴交流,探究写法。2.汇报发言,教师评议。
练习
1.照样子写句子。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作业
1.基础作业: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2.拓展作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2.选出你认为打动你的两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目标】
1.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
3.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复习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再巩固“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唤起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印象,更能理清文章思路,同时做好自然的衔接与过渡。
2、新授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感悟和批注,感受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面对儿子的牺牲所承受的悲痛。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父亲,他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文章,去体会他作为主席的内心。
(一)探究一:再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1.出示要求,自主体会。
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在旁边作批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交流感悟,体会内心。
预设1: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1)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预设2: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2)想象毛主席内心复杂的情感。
(3)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博大的胸怀。)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博大的胸怀。
预设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1)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2)从“黯然的目光”中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3)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走进文本去感受毛泽东作为主席,他内心复杂的情感,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二)探究二:深入探究,感受人物品质
1.关注细节,想象补白。
(1)出示内容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想象补白:“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2.聚焦诗句,交流理解。
谁来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个诗句的理解?
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内容,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和品读,感悟毛泽东作为一名父亲和主席,面对儿子牺牲的复杂心情,通过朗读,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所蕴含的分量。
(三)探究三:拓展提升,学习文章写法
1.同伴交流,探究写法。
(1)教师引导: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感和作为主席的胸怀。那么,课文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汇报发言,教师评议。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写法的探讨来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对写作方法的探讨,能为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提升作铺垫。
三、练习
(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从选段第一部分能感受到毛主席对爱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毛主席是一位
的父亲。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4、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感受了一位父亲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悲痛,也感受了身为一国主席在面对战士牺牲时的深明大义,在他的心里,岸英不仅是他的儿子,更是共和国的战士,既然是战士,在战场上牺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齐读诗句结课。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2.拓展作业: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设计意图:
从课上向课下的拓展、延伸,巩固生字词,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增加语文积淀,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爱子
父亲
悲痛、内疚、憎恶战争……忠骨
主席
大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