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清贫 》教案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清贫 》教案 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6: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清贫
【简案】
共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2.查阅资料,了解方志敏和文章背景。
教学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重点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感受他的品质,加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筹、矜”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和同学交流自己对“清贫”的理解。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和同学交流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新授
探究一:资料介绍,初步认识人物1.初解课题。2.介绍作者。3.出示资料。4.提拎要点。探究二:自主学习,梳理文章内容1.围绕要求,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成果汇报。探究三: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1.热望。2.企望。3.失望。探究四:言为心声,深入理解“清贫”1.深入理解“清贫”。2.升华“清贫”内涵。
练习
1.根据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对共产党人的崇敬。
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2.拓展作业: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
【详案】
共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方志敏和文章背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筹、矜”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和同学交流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和同学交流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清贫(生齐读)
2.回顾单元:通过这个单元前两课《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学习,你了解到什么阅读的好方法?
3.出示“园地”:看来你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些方法。你们看,这是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它告诉我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出示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内容)
(1)指名读“如军神……病人的心情”(“交流平台”的第二自然的内容)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找到相关的语句,了解人物的心情,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此外……心理变化。”(“交流平台”的第三自然的内容)
师相机总结:我们还可以将相关语句关联起来看,从而可以发现人物的内心变化。
4.总结方法:出示两种阅读方法,指名读。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这样两种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
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这个单元的阅读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略读课文就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更好地掌握这个单元的阅读方法。
二、新授
(一)探究一:资料介绍,初步认识人物
1.初解课题:课文题为清贫,清贫是什么意思?
2.介绍作者:文章的作者是方志敏。(板书:方志敏)你们了解过他吗?
3.出示资料:
方志敏:(1899——1935)江西人,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创始人之一。
1935年1月24日,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被捕,但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狱中纪实》和《可爱的中国》等,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
4.提拎要点:这篇文章就选自于《可爱的中国》,那方志敏只是作者吗?
哦,原来方志敏写清贫写的就是他自己的事,那这是他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呀?(板书:国方兵士)但显然,方志敏没有把重点放在写自己上,而是更多放在写——国方兵士上了。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方志敏”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补充学生所不了解的历史信息,更能为他们接下去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二:自主学习,梳理文章内容
1.围绕要求,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选择一处写下来。
(2)把你找到的语句关联起来,想一想国方兵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心理变化的流程图。

)→(
)→(
)→
……
2.小组交流,成果汇报。
(1)在组内交流国方兵士心理变化的流程图,交流时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2)结合勾画的相关词句,与同学交流国方兵士当时的心理活动。
(3)请生选择组内写的最完整的一幅心理变化流程图进行汇报。
小结:虽然你们的流程图有一些差异,但老师发现是因为有的小组把心理变化划分得更为细致。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要求,运用精读时所学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感知文本。让学生围绕导学中的问题,梳理情节的任务,亦可帮助他们厘清文本,巩固方法。
(三)探究三: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老师发现,你们都一致认为一开始国方兵士的心理是满怀热望。(板书:热望)
1.热望。
(1)一开始,两个国方兵士满怀热望,他们热切地盼望什么呀?
(2)他们是怎么搜的?(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3)对于这句话你写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谁来补充?
(4)国方兵士就此放弃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5)除了动作之外,还有语言描写。从他们说的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内心活动?
(6)面对威胁,方志敏害怕了吗?谁来读读他的话?
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在后——微笑着,淡淡地说。
(7)谁再来读读方志敏说的这句话?
师点评:你读出了对国方兵士的瞧不起。
这是方志敏对国方兵士的嘲笑。
2.企望。
(1)他们的热望冷却了吗?这时,两个国方兵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企望(板书:企望)
(2)哦,仍然在殷切地希望有所收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
两个国方兵士有不一样的表现。第一个拿榴弹的兵士是语言描写,你写了什么批注?
(4)另一个国方兵士呢?这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写的,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5)看来两个国方兵士并没有相信方志敏的话,方志敏如何应对的?
(6)如果说第一次搜身方志敏说的话是对国方兵士的嘲笑,现在则是对他们的鄙视,谁再来读读方志敏的话?
(7)这是再一次强调了共产党员革命并不是为了发财。
3.失望。
(1)既然方志敏都已经再次解释了,这次两个国方兵士该放弃了吧?
(2)第三次搜查连藏身地都不放过,但还是一无所获,这次两个国方兵士是真的——失望了。(板书:失望)
(3)失望之余,他们也没有作罢,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为什么要抢夺我的表和水笔,他这时有什么想法?
(4)“表和水笔”是能卖钱的东西,两人谁也不愿意吃亏,显露出贪婪的本性。
(5)国方兵士从怀疑我有钱,到惊讶我身无分文,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将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
(6)孩子们,你们看方志敏生活上真的很清贫,让妻子保藏的传世宝是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
(7)从热望到企望到最终失望,你体会到国方兵士的什么人物特点?(贪婪、凶狠、恶毒、固执)
设计意图:
在《军神》这一课中,引导学生关注侧面描写,通过侧面烘托来突显人物形象,这篇略读课文仍有这一特点,在学生的品读和交流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巩固单元语文要素。
(四)探究四:言为心声,深入理解“清贫”
过渡:老师发现前两篇课文都是使用了第三人称来介绍,这篇课文明显不同,方志敏使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言为心声,说的话,写下的文字都是一个人的内心写照,通过这篇方志敏亲笔所写的的文章,他到底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内心想法呢?
1.深入理解“清贫”。
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现在你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新的理解吗?
清贫,是一种精神,并不是要厮守贫穷,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贫贱不移,清贫不是贫困,而是富有,是精神的富有。清贫是一种人生信仰,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孩子们,在当时这种艰苦卓绝的残酷斗争中,是什么让革命者,让无数共产党员甘于清贫,死而不悔?不正是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爱国情怀吗?
2.升华“清贫”内涵。
是的,清贫,是一种洁白朴素的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所以方志敏自己说——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最后,让我们再读一读课题,感受方志敏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矜持不苟与舍己为公的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
“清贫”决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活简朴,而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文章学到最后,不仅仅要落实语文要素,同时也要有人物素养的渗透。
三、练习
1.根据意思写出本课的词语。
(1)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2)庄重严肃,丝毫也不马虎。(

(3)希望。(

设计意图:
积累文中好词,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
2.拓展作业: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
设计意图:
从课上向课下的拓展、延伸,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增加语文积淀,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12

贫方志敏国方兵士:热望

企望

失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