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08: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古诗三首
【简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古诗。
教学内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品味其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自然揭题。
新授
探究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1.认识作者。2.诗人与《十五夜望月》。3.理解注释。探究二:抓住意象,诗歌赏析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探究三:反复吟诵,品读相思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3.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
练习
背诵并默写古诗。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再次品读诗歌情感。
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2.拓展作业: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
【详案】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古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板书:十五夜望月)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自然导出课题。
二、新授(26分钟)
(1)
探究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板书: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理解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进而了解古诗。通过诗歌注释的了解,为进一步感受诗歌,做知识的铺垫。
(二)探究二:抓住意象,诗歌赏析
1.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物,请读一二两行,圈划出来。
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读三四两行,从“望”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思念之情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板书:秋思)
设计意图:
通过对于诗歌中的字词句的思考、揣摩,感受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感,体会诗歌中字词句的巧妙之处。体会诗歌的意蕴美、遣词造句的小技巧等。在不同的诗歌中,月亮所在的情景和感受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人们寄情于月亮的习惯源远流长,让人喜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了解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所表达的感情。
(三)探究三:反复吟诵,品读相思
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3.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选出班级里的“朗读之星”。)
设计意图:
从字词句的解读到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我是个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写诗的技巧,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欣赏的能力。
三、练习(5分钟)
背诵并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熟读成诵。
4、小结(2分钟)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五、作业(1分钟)
1.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2.拓展作业: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
设计意图:
抄写和背诵有助于巩固所学,搜集课外诗句有助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王建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