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匆匆
【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搜集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生词,了解字音、字形和字义。读完文章,说一说你对“匆匆”的理解?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可以画一画。
认真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者片段,在边上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内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顺序和文脉,概括主要内容。体会借助连续提问、对比、排比等直抒胸臆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5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等新词。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3.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当自己的期盼没有兑现时的心理,唤起生活体验,然后认识作者,继而揭题。
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探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
24岁的青年作家朱自清是如何描述时间的“匆匆”的,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子,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留下记号。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对时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时光流逝太快)2.首尾呼应3.理清顺序和内容探究三:连续追问,直抒胸臆1.连续追问2.排比、对比探究四:学法迁移,连续追问1.学法迁移,自主学习2.对比朗读,探究追问的表达效果3.朗诵背诵
练习
1.熟读书写生字词2.有感情朗读1.4.5自然段,尝试背诵。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炼学习方法。
作业
1.基础作业:巩固熟读书写生字词。2.拓展作业:有感情朗读1.4.5自然段,尝试背诵。并抄写积累运用连续追问来直抒胸臆的语句。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搜集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生词,了解字音、字形和字义。
3.读完文章,说一说你对“匆匆”的理解?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可以画一画。
4.认真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者片段,在边上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5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等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5自然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连续提问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课堂作业单
【教学过程】
1、导入(3分)
1.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
(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时间匆匆的体验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
2.揭示课题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3.介绍作者
关于朱自清先生和他写《匆匆》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资料,相信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咱们来交流交流吧。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从畅谈生活经历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与课文的距离。同时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和《匆匆》时代背景的资料,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朱自清,走进他对“时光匆匆”深有感慨的真情实感中。
二、新授(29分)
(一)探究一:预习反馈,学习字词(9分)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
师:同学们回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吗?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出示难读的生字词,通过同桌互读和指名读的形式,检查并巩固学生的认读掌握情况。
“藏”在本课读
cánɡ
“蒸”是后鼻音
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和“臣”,不要多一横。
“蒸”:四点底上面不要少一横。
“裸”:衣字旁
选择自己觉得难写或易错的词语,写几遍。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师:生字词大家都认识了,那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学生质疑,其他学生互助学习,教师渗透理解词意的方法——通过查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
徘徊:来来回回地走。
挪移:移动。
头涔涔泪潸潸:头上冒汗,眼中落泪的意思。文中表达了作者惶恐的感受。
遮挽:阻拦挽留。
茫茫然:迷茫的样子。
设计意图:
在初读的基础上顺势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生字词掌握情况,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指导,并给予学生字词学习和理解的多种方法。
(二)探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
1.初读感知
师:表扬同学们的预习都做得很认真。24岁的青年作家朱自清是如何描述时间的“匆匆”的,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子,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留下记号。
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对时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时光流逝太快)
2.首尾呼应
(1)师:是啊,时间太匆匆了,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扣问?
(出示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作者到底想扣问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师:是啊,这是作者对时间的直接提问,同样的问题作者不止问了一次,在哪里也有一样的提问?(开头)
(3)出示开头、结尾两段,请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像这样首尾都提到相同的内容叫做首尾呼应。
3.理清顺序和内容
(1)作者在首尾多次强调,可见这一定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重点表达的一个问题,那文章的中间部分又在讲什么呢?聪明的你读明白了吗?
预设:中间的几段话,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时光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2)现在请你连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之后再具体写时间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最后再次总结观点,表达对时光匆匆而过的无奈和焦虑。
设计意图: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的写作脉落,并概括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开头结尾,发现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探究三:连续追问,直抒胸臆(10分)
1.连续追问
(1)师:这篇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精巧,一读就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刚才你们发现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了问题,那么请你再读一读,看一看作者发出了几个问题,请标上序号,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哪个关键问题提出的?把它用波浪线画出来。
关键问题: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师:既然作者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为什么破折号后面还要跟上那么多问题呢?(预设:那么多问题都是针对时间流逝提出的,更体现作者非常焦虑)
(3)朗读
师:是啊,对于时间匆匆,作者是如此焦虑,才会发出这么一连串问题,我们该怎么朗读呢?是分开慢慢读,还是紧凑着连着读?可以试着读一读这两种读法,看看哪一种朗读更合适?为什么?
自主朗读——反馈交流
预设:紧凑的读更合适,像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紧凑的短间隔的追问,自然流露出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2.
排比、对比
(1)师:除了直接提问、连续追问,第一自然段里面还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为什么要用一个排比写大自然中常见的几个景象?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个问题有什么关联呢?
预设:燕子,杨柳,桃花,都是自然万物中循环往复的代表,可是“再来”“再青”“再开”与“不复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凸显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性,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叹时光流逝非常惆怅,请你带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再读一读这段话,如果觉得会背了,你可以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
重点教学第1自然段,通过找关键问题,标出多个追问,分开慢慢读,还是紧凑着连着读的朗读方法的对比来感受连续追问对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效果。为自学第4段做好铺垫。另外,除了连续追问以外,还运用排比、对比等方法直接抒发感情,突破了这篇文章也是这个单元的一个重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4)探究四:学法迁移,连续追问(10分)
1.学法迁移,自主学习
师:课文哪一段也运用了连续追问的方法?
师:第四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很像,请默读第4段,思考:(1)这一段和第1段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作者问了多少个问题,请标出序号?这些问题想表达什么?
预设:6个问题。第1-2个问题表达作者对时光难以把握,觉得惆怅;第3个问题表达对一事无成的焦虑、苦闷、恐慌,第4个问题表达惆怅不安的心情,第5-6个问题还带着一种不甘的心情。
2.对比朗读,探究追问的表达效果
师:其实这一连串问题都在表达作者对时光易逝匆匆难留的感慨,如果把这么多问题改成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好吗?
请你对比着原文读一读,感受感受。
预设:用问句更加畅快、直接,直抒胸臆,直指内心,能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在情感表达上更胜一筹,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不安,甚至不甘。用陈述句就显得平淡了,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感慨。
3.
朗诵背诵
配乐朗诵,在连续追问中抒发对时光匆匆而过的感叹。会背的同学尝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
学法迁移,教——辅——放,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迁移到第4自然段,再次感悟运用连续提问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通过把追问改成陈述句的对比朗读感悟其表达效果。
三、练习(5分)
(一)熟读书写生字词
(二)有感情朗读1.4.5自然段,尝试背诵。
4、小结(2分)
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在第1、4、5自然段中的表达秘密: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用大量的问题,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感叹,读着一连串的追问,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朱自清:年轻的他早已硕果累累,但他并不满足,并不想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怀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他想留住时光,过有意义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出更多的光芒。那么面对难以捉摸、匆匆易逝的时间,作者又是怎样把它具体可感地写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巩固熟读书写生字词。
2.拓展作业:有感情朗读1.4.5自然段,尝试背诵。并抄写积累运用连续追问来直抒胸臆的语句。
设计意图:
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巩固生字词,学习并积累运用连续追问来直抒胸臆的语句。增加语文积淀,加强语用,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正向迁移。
【板书设计】
8.匆匆
连续追问
直抒胸臆
表达情感
排比(燕子
杨柳
桃花)
对比(再来
再青
再开——
一去不复返)
教学反思
: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他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怀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派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匆匆》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