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 的认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 的认识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24 14:4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毫米 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1分硬币、厚度约1毫米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起来玩“火眼金睛”的游戏,请你迅速判断哪条线段长?
前两组线段长短非常明显,当第三组线段出现时,由于非常接近以及视觉错觉等因素产生冲突,通过测量验证进而产生需求:如何精确表示比长的部分,从而引入新课——认识毫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1毫米
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尺子与自己尺子的不同,在整厘米刻度线之间还有一些更短些的刻度线,它们把尺子平均分成了更小的格,这样在1厘米内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继续出示一些其他长1毫米的线段
2.探究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1)在0刻度线与1刻度线之间认识1厘米=10毫米
从0刻度线开始1毫米或几毫米不断增加,让学生说出这条线段现在多长,当这条线段到达1刻度线时,再次请同学说出此时线段的长度,进而发现1厘米=10毫米。
(2)尺子上任何10毫米=1厘米
从尺子上任意一点为起点画出一条线段,请同学说出其长度。从而突出整厘米中间的那条中长刻度线的重要性,以及这一人性化的设计为我们带来的方便。
接着这条7毫米的线段不断增长到10毫米,让学生观察思考这里的10毫米还是否等于1厘米。从而得出结论:任何10毫米都等于1厘米。
3.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并用手比划出来
学生体会到1毫米太短了,不方便比划出来
利用学具,充分感知1毫米
老师示范: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张厚度约1毫米的卡片,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右手把卡轻轻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4.生活中的1毫米
请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
5.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
学生开始估计,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进行结果的验证。
6.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先学生举例,再老师举例降雨量、笔芯、设计图纸……最后总结出:测量比较短小的物品或测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先独自完成,接下来全班汇报交流。
总结: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
我是小老师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0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0毫米高的凳子上,拿出6厘米厚的数学书,准备开始上课。
让学生改正上文中的错误,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播放“韩国高速列出出轨事件”让学生感受到毫米虽小,但很重要。
最后全课小结,随着我们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不断认知,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等着同学们去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