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秋末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
均是社会变
具体表现,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所以都没有体现“质变”,故选C
C“食有劳而禄有功
和能力选拔官吏。该做法有
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
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
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
认土地私有
买卖,这促进了封建
的
本題选
题干信息只表明孝文帝酷爱汉族文化,但无法得出“摒弃鲜卑习俗”“改革教育方式”“推广先进文化”等
此A、C、D三项与題干信息不符,B项正确
欲无厌,断截官物以
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
得无厌,贪污受贿盛
改变这种
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故选A项
若有故为,当
项
岁以下的
区别对待的。故本题选B
B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
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因此
并采取放
CD都与材料不符,故选
变法的目的是对付农民的暴乱
确;A属于边疆问题;C属于政府腐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材料反映
业方面的内客,所以应选
方面的措施;C项是赋税方
施;D项是
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
派先后登
方的政治制度
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A项
项是在新文化运动
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
料中梁启超称王安石为“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是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希望从历史当
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渔人上书”可知是指允许官民上书
材料讲山区、平原、海滨地区的人有不
治主张,说明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有影响,故选C;材
调
有不同的政治主张,没有强调对立和不可调和,排除A;主张最激进的不是工商业者,排除
政治主张,排除
从材料“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
富裕到有闲暇
进入议
梭伦改革提高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者的
小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
选A;其他选项与材
教会对欧洲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垄断,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涉
活的方方
罗马教会的精神控
动,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进程,故
统治,但并不否定上帝
误;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天主
教、新教三足鼎
错误;“因信称义”本身就
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
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并没收许多违规的宗教地
教的统治势力
削弱其对国家的政治
D结合所学知
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阿里亲自任免的行为与古代的专制君主类似,故其能
第二种看法提供依据,D项符合题
均是为第一种看法提供依据.排除
业资本家
是农奴身份”得
的矛盾性,反映了农奴
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判定这是俄国
年农奴制改
产快速发展
俄
年改革的内容有:农奴
成为
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
生活;农奴可得
块份地
当时实际价格许多的地价出钱赎买
题干“对农民进行残酷
体现的是
农民须用高价赎
B、D均不符
乡隆盛的叛乱以
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原因
维新的深入损害
故选D
并不保
除
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明治维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武
的叛乱是因为利益受损
除C项
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
大刀阔斧
法措施,D选项符合题意。日本对西方
的有重点的学习,A选项
改革成功的
B选项排除;日本明治维新和第二次
是同步进行的,C选项
排除
亥观点
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进行彻底变革,结果导致国库收入减少,债务增加,外强
治维新文明开化的成就,所指明治维新
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
能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故A、B、C项错
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中国官僚
映甲午战前
迷梦之中,故D项正确
国君直接委派
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
分
)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
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6分
谷
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
央集权制的建
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
齐落后,外来威胁
姻;改籍贯。(4分,
(3)影响
族
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2分)认识:这
的。少数民族的经济
文化相对
人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
族融合
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全盘西化到
本宪法
教育(和魂洋才
的近代军队。(4分,答出两点
力量是封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影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踏上对外扩张道路。(2分
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永寿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
B
“战国七雄”出现
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D.周王室更加衰微
2.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
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5.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人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
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
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准确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7.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9.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
经营活动。与之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免役法
10.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
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1.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12.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形容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帝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反映了哪一改革措施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C.举办民间团体
D.澄清吏治,提倡节俭
13.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实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14.《新全球史》写道:“……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
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
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15.“罗马帝国衰亡之后,通过马丁
?路德、加尔文等人倡导的宗教改革,欧洲从异化的教廷禁锢下解放出来,踏上了全面复兴之路。”作者认为宗教改革使欧洲踏上全面复兴之路的依据是
A.宗教改革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B.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C.宗教改革使欧洲从此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D.宗教改革使欧洲彻底打破了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16.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某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
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
?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17.1809年,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并没收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这一措施最深远的影响是
A.进一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C.削弱了宗教势力的政治影响
D.清除了马木路克的残余势力
18.对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有人认为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下列能够为后者提供依据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
C.创办阿拉伯文报纸
D.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由阿里亲自任免
19.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农奴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地位有所提高
20.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表格中数字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的优越性B.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C.
19世纪70年代,俄国实现了近代化D.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
21.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宁却说它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22.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23.有人认为,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真正要义”是
A.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效法西方
B.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动员
C.明治维新前,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推翻旧势力统治,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24.
王韬在《陵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
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细,帑藏益虚,国债积至万,外强中槁,难持玖远。”对该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
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
D.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
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10分)
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
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4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审视1868—1889年明治维新的全过程,可以看出,1868—1878年,明治政府
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欧化色彩强烈,社会面貌变化剧烈。与此同时,贪大求洋、政府内斗、改革实效不高等问题,致使维新难以为继。1881年11月,太政官大书记官井上毅进呈《人心教导意见书》,建议政府劝奖汉学、劝导忠爱恭顺之道,发展实业教育,推广与日本国情最接近的德国学等。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政策,至此,政策基调转为兴汉学和“学德国”,
这成为维新成功的关键举措。
——
宋成有《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材料二在日本,“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
和皇室公卿。日本资产阶级只能在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存在使得从西方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行之有效。所以,“明治维新”不能被视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不能被称作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过倒可看作是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等的、行得通的革命的一部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指导思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政策基调”变化后的具体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明治维新的定性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负面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