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变阻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变阻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3-27 08:34:52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有效教学策略之视点探索——实施策略
案例:开课前,学生自我调查结论:只有10%学生“没有郁闷”
设计:决定上《我的情绪我作主》。我设计了“你演我猜(成语)”,“情绪漫画”、“小A的故事——“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的讨论”、画“情绪蛋糕”几个环节。
实施:整堂课似乎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回答问题时头头是道,不过空话套话居多。课堂最后环节是学生结合自己一周的情绪画“情绪蛋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况。从学生画的“情绪蛋糕”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蛋糕基本是甜的,虽然个别夹杂着一些忧伤或紧张的情绪,但整体上似乎已得到化解。
思索:情绪问题这么容易疏解吗?为何课堂呈现的情况与课前了解的学情有这么大的出入?
课后调查:七(11)班学生——本节课印象最深是什么?
调查结论:全班49位学生
1.猜成语:39人(80%)。其中:①有趣开心18人,②有糖吃13人,③有竞争2人,④生动、课堂气氛好1人,⑤智力比拼2人,⑥能表达自己的情绪1人,⑦受益匪浅1人,⑧无理由1人。
2.画蛋糕:4人。 3.看漫画:2人。 4.记不得:4人
意外:用于调适学生情绪的“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的讨论环节,用了9分钟,占课时22.5%,却无一人记得。
反思:不是情绪容易调节,其实问题未被发现,目标并未落实;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起点,目标大而不当,讨论环节空洞,没有真正触到学生的痒处。这样的教学只能是隔靴挠痒。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兴趣
二、放手实验:寻找“变”的原因
四、引导观察:寻找新的发现
五、创造机会: 得出连接的规律
六、提示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巧妙设问:构建一个
发问:清晰性,启发性,预设性,生成性
候答:思考的时间
叫答:均衡性,层次性
理答:无应答,评判,转问,点拨,追问,再组织
有效教学策略之视点探索——实施策略 有效问答
陶瓷筒
金属筒
A
B
C
D
金属筒
陶瓷筒
对下列4种绕法,你有什么想法?你会选哪种?


从方便、牢固角度,你觉得甲、乙哪种方案较好?(共29张PPT)
台灯调节亮度
功放机调节音量
电话机、收音机
调节音量
将2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5欧姆的电阻丝连接成串联电路,并能让小灯泡的亮度可调。
A B
陶瓷筒
金属筒
A
B
C
D
金属筒
陶瓷筒
对下列4种绕法,你有什么想法?你会选哪种?
接入电路的
电阻丝有效
长度部分为
______。
AP
接入电路的
电阻丝有效
长度部分为
______。
BP
电流
电流
P
电流
电流
P


从方便、牢固角度,你觉得甲、乙哪种方案较好?
金属滑片P
金属杆
1、三个接线柱 A B C
2、滑片如何与电阻丝接触地方有什么特点
3、金属杆的作用
4、铭牌
A
B
C
滑片
金属杆
滑动变阻器示意图
接线柱 有效电阻丝 滑片向左移
电阻变化 同时观察灯的亮度变化来验证
AP
变小
变亮
BP
变大
变暗
AB
不变
不变
如果接AB
接A、C
接B、C
电路图
实物图
金属条
旋钮触片
旋钮式变阻器
A B C
5欧姆的电阻丝
简易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
要连接这样一个串联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你认为操作上要注意什么?
在音量控制电路中,若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喇叭的音量越大,如图是控制音量的结构,MN是导电碳膜,OA是金属滑片,如果使OA向右移动,则喇叭中的音量将(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音量不变
金属滑片P
金属杆
金属滑片P
金属杆
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
滑片P
A
B
C
两者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
选择A、B、C三个接线柱中的哪两个接入电路,可以达到改变电阻的作用?
滑动变阻器
滑片P
A
B
C
1.如图所示,要使灯泡的亮度变小,则必须使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____。电流表的示数变_____,滑动触头P应向______移动。



2.下图为观察滑动变阻器作用的实验器材,将所有器件连接起来,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变大,灯泡变亮。
0.6
A
3

L
A
B
C
D
P
S
滑动变阻器
滑片P
A
B
C
铭牌共话课堂选择,同解专业之惑
------谈《变阻器》的听后感
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电学的重要器件,由于滑动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变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以接受。所以,个人认为,学会连接滑动变阻器,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滑动变阻器的形象,认识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徐老师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她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通过学生的动手、教师的问题设疑,让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其精妙的结构。从而真正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徐老师本节课能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的机会,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随着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掌握的知识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回顾本节课,徐老师从以下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的。
一、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兴趣。
徐老师: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把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如①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调节?
徐老师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分析学生身边的变阻器 — 调光台灯、电话机的音量调节等引入课题,亲切自然,体现科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二、放手实验:寻找“变”的原因
按以往我们的教学,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再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调光台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台灯的亮度的。但徐老师的做法是:提供学生相应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去组建一个亮度可调的串联电路。让学生在动手中找到了“变”的原因。
这样放手组织学生实验,给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给学生充分展示电路连接的时间和空间,演示小灯泡逐渐变量、变暗的过程,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巧妙设问:构建一个
从学生找到“变”的原因到学生的思维中组搭一个如此精巧的滑动变阻器,并不是一般学生所能理解的。但徐老师这节课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有效问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回忆一下:从1、电阻丝的电阻是5欧姆,作为一个变阻器,它的阻值变化范围是_________?
2、如果这个电阻丝长度更长一点,总电阻会更大,作为一个变阻器它的变化范围就更大了。
3、但太长的电阻丝使用起来不方便,这么长的电阻丝,有没有办法节省空间?
4、演示:把电阻丝绕在圆柱体上,可以解决太长的问题。有同学想把电阻丝绕在陶瓷筒上,有同学想绕在金属筒上,有同学想绕疏一点,电阻丝互相不会导通,有同学想紧挨着绕,绕得密,可以使电阻变化范围更大?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想法?
5、能不能既紧挨,增大电阻,又互相不导电?
6、都是绝缘漆包了,夹子怎么和电阻丝导通电路?
7、刚才我们讨论了如果要使灯的亮度变化比较连续,夹子要变成滑片。滑片总得有一个支撑的杆子。我给大家两个方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到8、你认为金属杆在这里什么作用,与绝缘杆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共巧妙的设计了多个有效的、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撞击中搭建了一个精巧的滑动变阻器。课堂显得既轻松、又自然。
四、引导观察:寻找新的发现
构建了滑动变阻器后,徐老师这时不是直接介绍其结构,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滑动变阻器,并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如:观察三个接线柱、滑片、 金属杆及发现铭牌等等。
五、创造机会: 得出连接规律
徐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不同的连接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有了一份亲身的体验,并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连接的方法。
六、提示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滑动变阻器再过渡到台灯上的变阻器,徐老师是结合音量旋钮实例,通过对旋钮式变阻器的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 “灌”的陈旧方式。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记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展现科学学科的特点的魅力,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中的曲直和艰辛,渗透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习惯,注重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真实的课,同时也一定是带有遗憾的课。提及点不足:(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遗憾过程,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过程,是学生发展和老师提高的一个阶梯,只要尽心尽力去,总会有收获。学生在老师的遗憾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遗憾中成熟。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及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一定科学合理,许多问题的解读有值得探讨的空间。观念的碰撞是人获得快速成长的最有效的催化剂。不希望这次发言能引起老师的共鸣,只希望能引起老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希望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各位老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个有利于所有科学老师发展的平台。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