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总复习探索
现代文总复习的依据: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三、教材中思考探究 、积累拓展 、阅读提示、 读读写写 ;教参中整体把握、素养提升、问题探究,等。
四、《解析与检测》(解读,例题)。
五、教师自己的研究,各种资料,等。
现代文总复习的内容: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叙事类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现代文部分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重音、感情基调、语气/语调)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词句理解与赏析)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主观启示、人物形象塑造品析、文章内容理解、语言品析)
近五年试题选文:
2020《我的太爷老师》 2019《给母亲梳头发》
2018《父亲的长笛》 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
2016年《母亲养蜗牛》 2015年《滴水之恩》
2014年《看自行车的女人》2013年《放学》
2012年《桥在水上》
选文及试题特点:
一、记叙类文本,选材主要为写小人物,表现亲情、师生情、家庭教育等,主题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
二、分值每道题4分,4个点或2个点或3个点。分层赋分的理念已体现出来。
三、主要是考查四个层面考,答案不交叉;
教学层面的四个层面: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写这些?
教学由浅入深的过程,对应着四个教学问题。
这四个层面还可以这样来教:
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和主旨,是内容。
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法, 属形式。
教学目标不交叉,教学有梯度,全面高效,人文关怀与语文要素,既关注了形式,又关注了内容,文质兼美。
2020《我的太爷老师》
7.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写了什么?)
8. 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局部,怎么写的?)
9.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怎么写的?)
10.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为什么写这些?)
层面一:写了什么?
7.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写了什么?)
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写了什么?)
7. 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写了什么?)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写了什么?)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前后的表格限定,写了什么?)
对接教材
例2 [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对接教材
例1 [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
【参考答案】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例4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参考答案】 情节: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参考答案】 逻辑: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
【参考答案】 心理: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
【参考答案】 技巧: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这类题 不会有太大变化,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可能会更高。问法根据文章的特质来问,会呈现多样性。
方法归纳
审题训练,明确题目要求,特别关注限制词语。
概括事件的训练(关注分值,更要关注文本):锁定答案范围,根据限制语的要求,根据分值概括事件或情感,
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人物的情感是什么,等。
更长远的看,需要统编教材课后题的梳理,分类整理,训练答题方法。
开封市一模试题
?
6.球场换人比赛,人生换位思考。围绕足球,老王和小王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父子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请结合文章填写下列表格。(4分)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
父子关系
高中
小王参加高中校队选拔,老王阻拦,最终同意。
剑拔弩张,隔阂而疏远
?
①
大学
小王在大学的校队踢球,老王参观训练,在新型训练方式面前有挫败感。
③
母校校庆前后
②
④
开封市一模试题
?
6.球场换人比赛,人生换位思考。围绕足球,老王和小王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父子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请结合文章填写下列表格。(4分)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
父子关系
高中
小王参加高中校队选拔,老王阻拦,最终同意。
剑拔弩张,隔阂而疏远
?
①小王虽未首发但仍抓住机会进球,老王在赛场冷冷关注。
大学
小王在大学的校队踢球,老王参观训练,在新型训练方式面前有挫败感。
③渐渐缓和,为无意伤害到父亲而自责。
母校校庆前后
②小王参加友谊赛,老王带病观赛,奋力加油。
④更加和谐,父子为了共同的热爱相互理解。
层面二:怎么写的?
8.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怎么写的?)
9.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怎么写的?)
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怎么写的?)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8. 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怎么写的?)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怎么写的?)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 然出现了意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怎么写的?)
对接教材
例 [七上教参《植树的牧羊人》“问题探究”]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参考答案】 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对接教材
例 [七上教参《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探究”]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
【参考答案】 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达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达的是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例 [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收到讽刺效果的。
【参考答案】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写,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例 《背影》 写场面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蒲柳人家》 阅读提示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很有讲究:
一是从表情、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
二是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比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却当真做起了学问人”;
三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生动的人物形象,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方法归纳
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
2.各种修辞的赏析;
3.人物描写方法:人物的语言、活动、语气对人物心理的表现。
4.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5.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 通过矛盾事件,插叙,等。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物我交融,通过
视觉、听觉、味觉(多感官互通),等,
6.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行文线索、时间顺序等);
7.句式的赏析(各种句式综合运用,长短句结合,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主动句与被动句结合,等);
……
运用某些写法+具体分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两个方面,或以上。
建议:
重视类型,培养思维,具体到题,具体解决。
梳理记叙文阅读的知识点;梳理写法类的课后习题;讲透近五年的中考真题;归纳总结出“方法”。
方法归纳
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
2.各种修辞的赏析;
3.人物描写方法:人物的语言、活动、语气对人物心理的表现。
4.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5.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 通过矛盾事件,插叙,等。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物我交融,通过
视觉、听觉、味觉(多感官互通),等,
6.材料的组织(详略得当、行文线索、时间顺序等);
7.句式的赏析(各种句式综合运用,长短句结合,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主动句与被动句结合,等);
……
运用某些写法+具体分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两个方面,或以上。
开封市一模
7.阅读第④和第⑩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小王渴望得到老王认可的?(4分)
开封市一模
7.阅读第④和第⑩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小王渴望得到老王认可的?(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渴望。第④段写小王获准上场后,他激动地热身;在运动场上防守反击,进球后大喊大叫。从上场前到上场中到进球后的事件发展,充分表现小王渴望得到老王的认可。 第⑩段老王吹哨比赛开始,队员毫不犹豫地传球,小王边踢球边观察父亲,为父亲奋力进球。从在感动中上场,到大家助力,小王进球,充分表现小王渴望得到老王的认可。
示例二:以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渴望。第④段的语言描写,小王用“咆哮”的状态、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他渴望被认可的心情;第⑩段的动作描写,“奔”“跑”“盯”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小王努力比赛的状态,边比赛边看老王,足见他渴望得到老王的认可。
层面三:为什么这样写?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10、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这样写?)
10.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这类题其实是作用类试题,为什么这样写?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的四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要素都能对其他要素产生作用。
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8、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10、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写?)
10、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这样写?)
9.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意思对即 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0.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为什么这样写?)
10.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一、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变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
题目的作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
语带双关。
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吸引读者兴趣。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两个角度分析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对接教材
例 [八下《社戏》“思考探究”]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 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
记叙: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交待……的背景,为下文写……作铺垫。④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议论文中) ?
议论:对某个对象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作用:表达了...…的观点,点明或深化或突出文章..…的主题(中心)。
抒情: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作用: ①直抒胸臆,抒发了……的情感; ②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 ③表现和深化主题;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渲染……气氛;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说明:用简明的语言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事理。
作用: ①详细清楚地交代了……;科学准确地介绍了…… ②在议论文中用它交待论据;
对接教材
例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第一人称的作用)
?
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情感交流,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白杨礼赞》开篇写道:“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采用第二人称,像与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作用: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美丽的颜色》一文主要讲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文中使用第三人称“她”称呼居里夫人。
《智取生辰纲 》思考探究三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线: 暗线:
?
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的表现了主题。
这类试题
比较稳定,考的可能性比较大;
复习建议:
梳理统编教材中的此类试题,了解不同的设问角度,具体归纳答题方法;训练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要素方面去答题;
开封市一模
8.有关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以下两个问题,请思考回答。(共4分)
跳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觉得它们对本文写人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你觉得有什么好处?(2分)
参考答案:1.相似句式连缀出现,提示文中主要事件,引发读者思考,表现人物心情。以句中与人物年龄增长形成反差的描述展示人物的成长。2.利于客观叙述,使情节更曲折;接近读者视角,更利于感受人物形象;留下想象空间,使读者思考文章主旨。(应该加上具体分析)
层面四:为什么写这些?
10.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为什么写这些?)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为什么写这些?)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写这些?)
主旨探究题,较为开放。 难度不大,注意审题。
对接教材
例1 [七上《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
对接教材
例4 [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
【参考答案】 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探究文章主旨的6种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凸显主旨。
②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或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③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的,分析结尾段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主旨。
④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⑤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得出。
⑥从时代背景入手。有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开封市一模
9.友谊赛结束后,场上响起《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的不容易。”请结合文章和这句歌词的内容,以小王的口吻对老王说一段话,表达你对主题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示例:爸爸,我一直渴望得到你的认可,大学时带你参观训练,就是想让你替我高兴,以我为骄傲啊。总以为你不了解我,却不懂得你是想让我过得比你好。而今,我奔跑在你曾经奔跑过的赛场上,了解了你的不易,更传承着你的精神。我们,都是彼此的骄傲。(共3分)
记叙文几点建议:
课后习题,解析与检测,按类型复习,总结思维特点。
1.功夫下在平时的课堂,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放手给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2.重视教材的单元提示,重视课后习题;
3.把层面、要素、方法给学生讲透,配以适当的练习即可,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
4.每周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精讲精练,提升思维能力。
说明类文章
课标要求: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解读:“把握文章基本观点”即要知道选文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具有什么特征。要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能很好地运用文章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该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解读:“科技作品”指以科技知识和科技生活为内容的文章。“科学精神”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究真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解读: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素养测试,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在阅读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全面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指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
?
?
2014年,顾之川先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一文中说: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2017年,全国高考试卷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列为必考科目。
?
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1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本一第⑤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 文本一第⑥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
C. 月球的引力可减缓地球自转速度,在遥远的未来,地球的一天可能更长。
D. 月亮看起来明亮而又有暗斑,是因为玄武岩反光性好,斜长岩反光性差。
E. 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12. 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
13.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
2020年河南中招考试首次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两篇说明性的素材。所选材料围绕自然奥秘主题以两个纯文本形式展开;三道考题,分别从文意选择辨析、写作思路、选材详略处理等考点出发。另选择辨析题目中,还融入了说明方法、段落作用、语言赏析等小考点。综合度高,更关注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12. 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
12. 第①段提出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第②段先指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然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形成的解释,得出月球“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第③段用岩石样品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
?
对接教材
例1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参考答案】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
全文的思路
对接教材
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二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 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参考答案】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恐龙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研究“被压扁的沙子”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
分析局部/全文的思路
?
13.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13. 文本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不必详细说明月球的结构,所以【甲】处略写。文本二的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月球结构的组成及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所以【乙】处详写。
探究不同材料的写法
?
对接教材
例 [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材料(二)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它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参考答案】 《夜宿卢沟观晓月》是散文,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地写到卢沟桥本身,前面的渲染使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而课文是说明文,基本上是客观平实地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即使有摹状貌的内容,也是为了把相关内容说清楚,并不是为了写景抒情。
?
对接教材
例3 [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020年河南中招首次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简单的文字类文本,但是非连续性文本还会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也是以后河南中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趋势。
非连续性文本的可能性较大;
更注重真实阅读,更注重高阶思维的考查;
试题难度加大;
?
复习建议:
梳理说明文知识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语言等;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训练。
说明顺序
?
对接教材
例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
【参考答案】 逻辑顺序。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所以最先说明;经度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明。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对接教材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③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
?
对接教材
【参考答案】 ①“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
②“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③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定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分析说明语言特点的具体体现
?
对接教材
例 [八上教参《苏州园林》“问题探究”]本文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参考答案】 第一,本文在词语(概念)的使用,内容的概括方面都很准确,精准地反映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词语使用方面,如“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标本”的“最一般”“最具普遍代表性”的意思与文章第1段强调苏州园林对我国各地、各风格流派的园林都有影响的语境相契合。
②作者还很注意以两个近义词语(近似概念)互相比较,以起到辨析其中“微殊”之处,增强说明准确性的作用。如以“美术画”与“图案画”相比,以“艺术”与“技术”相比,准确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整体布局和假山堆叠上重视画意画境,彰显自然之趣的特点。
③作者也很注意从“反面”对概念进行辨析,这也是语言准确的表现。如“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工细”过度就变成“庸俗”,“简朴”过度就变成“粗陋”,作者把“决不庸俗”“别具匠心”(决不粗陋)这两个短语与“工细”“简朴”分别连接,中间使用表转折的“而”,非常简练准确地对苏州园林门窗“工细”与“简朴”的程度做了限定。
④在使用概括句集中表现说明对象特点时,本文的用语简短而精准。如以“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概括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园林空间营造中适当隔断,增加空间层次的技法,表述得既准确且富有意味。
第二,使用限定性词语,根据说明内容,灵活掌握分寸。
①有的限定性词语很有分寸,留有余地。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几个句子里的“绝大部分”“大多”“极少”,不把话说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有的限定性词语则不留余地。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两句中的“决不”“决不会”,斩钉截铁,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 [八上《蝉》“阅读提示”改编]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和揣摩这种写法。
【参考答案】 ①文艺化的笔调。本文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如作者在介绍蝉脱壳过程时,用“腾跃”“翻转”等动词进行细致描写,生动传神。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在介绍蝉时,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比如第5段,“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气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候的情况”中的“考察”,赋予蝉以人的行为,读来亲切有趣。
③借由比较,清晰易懂。比如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矿工、铁路工程师作比较。这些比较体现出作者对这些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④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彩。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的幼虫刚脱皮的情形:“鱼形幼虫一到孔外……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⑤语言饱含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例如结尾:“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段抒情兼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具有打动人心的
篇章布局(探究丰富内容与清晰层次的统一性,统编教材新导向)
?
例 [八下教参《时间的脚印》“整体把握”]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却不显得冗杂。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参考答案】 ①注重事例本身的层次性。作者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然后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
②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单句(或大量运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起到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的作用,使得文章脉络清晰。
段首概括句的作用【统编教材新导向】
?
例 [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
【参考答案】 ①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因此说明文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捷、更方便地理解文章。
②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来看,文章第4至9段,段首句都是段落的中心句,这样写能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本文所要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用段首句概括段落内容,更能起到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从游览者无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到游览者必然会注意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子),再到游览者必然不会忽略的园林细节(角落、门窗、色彩),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③从遣词造句来看,第4、5段段首句均以“苏州园林”开始;第6段段首句以“游览”开始,用“必然会”点出花墙与廊子的常见;第7段段首句也以“游览”开始,却用“必然也不会”(其实意思是“很有可能会”)翻出一层,提示读者注意苏州园林角落的美;第8、9段接续第7段讲细节,段首句又均以“苏州园林”开始。文心周密,层次极为清晰。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 开封市一模
文本一
中国北斗,“导航”百姓生活
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北斗系统逐渐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北斗与百姓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
_________________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4月,国内超过62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城市的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也是五花八门:物流电商平台与北斗对接、北斗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诞生、北斗高精度定位在车辆后视镜上也得到了应用,就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我国建造的首条智能高铁线路——京张高铁也少不了北斗系统的影子。?北斗系统正成为亿万国民出行的“千里眼”。
北斗农业,精耕细作浸润“丰收田”
“开垦北大荒时,人们挥着镐头一点一点地‘丈量’土地,没有卫星导航,在茫茫黑土地上走直线都是一个难题。到后来,才渐渐从人力作业过渡到有导航指挥的大型机械化作业。”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场长彭荣君说,以前没有北斗系统,只能使用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的GPS,难以满足精准农业的要求,而且还存在安全问题。? 自从在农机上加装了北斗系统,以上问题迎刃而解。【甲】与传统农机相比,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依托智能技术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单台农机日均作业量较人工驾驶多出30%,作业后的条田接行准确,播行端直,精度可达2.5厘米,同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舒适化操作。?
_________________
北斗系统在灾害区域就成了受灾群众的“保护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元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北斗系统有一个独门绝活:短报文通信功能。什么是“短报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北斗卫星可实现双向通信。用户可在没有通信信号覆盖的地区,如海洋、沙漠中,发送120个字的信息和自己的定位。有人将其比喻为“用卫星传播的定位微博”。杨元喜说:“北斗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把通信和导航很好融合起来的系统。”?受灾地区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可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
?
(摘编自《解放年报》。作者:邹维荣、韩业)
?
文本二
2020年,北斗、探月等重大航天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向着火星不断迈进,多个新型火普成物实现首飞,实现新突破……
【乙】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度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成并开通服务,标志我国成为世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航系统的国家。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于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2021年2月中旬,“天问一号”在成功完成月会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将进行次道修正,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做准备。
回首2020,中国航天再次迈出了一大步;展望2021,我们还有更多好消息值得期待。
(摘自新华社《2020中国航天别样精彩》)?
10.阅读文本一,请参照文中所给小标题“北斗农业,精耕细作浸润‘丰收田’”的内容和形式,拟写另外两个小标题。(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北斗导航,精准服务提供“千里眼”;
北斗防灾,精确报告成为“保护神”
示例二:北斗交通,智能高效创造“安全线”;
北斗救灾,通信定位送出“定心丸”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文本一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趣;文本二语言专业严谨,新闻报道性强。
C.北斗系统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
D.“天问一号”将在2021年2月中旬实施“刹车”制动,着陆火星。
E.文本一、文本二都写到了北斗工程,突出了北斗工程的重要意义。
答案:
A D
12.文本一、文本二在行文思路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
文本一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总写中国北斗与百姓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交通、农业、救灾三个方面写北斗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文本二按时间顺序报道新闻事件。先总说中国2020年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接着分别介绍嫦娥五号和北斗三号的重大意义,并介绍天问一号在2021年将要完成的任务;最后号召大家展望2021年的新成就。
议论类文章
?
课标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格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考点1 把握论题与论点
是怎样引出(得出)的?
考点2 探究议论文标题
为什么用这样个标题?
考点3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考点4 句段作用
?
考点5 把握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
考点6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如何论证
?
考点7 分析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式
考向1 分析论证思路(局部)
考向2 分析论证结构(局部)
考向3 分析句段能否调换位置、某一(几)段能否删去
考向4 分析论证方式
考点8 把握论据
考向1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考向2 分析论据的作用
考向3 补写论据
?
考点9 分析组成议论文本材料的特殊性【统编教材新导向】
?
?
例 [九上《谈创造性思维》“阅读提示”改编]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本文不仅运用了文字叙述性的材料,还运用了较少见的图表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让人们“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之后分析了四种回答都正确的“答案”,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由此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对固定思维模式的解放(即创造性思维)上来。图表相比文字叙述性材料,更加直观。作者因为运用了图表,只需要用简洁的语言稍作解释,读者就很容易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
考点10 分析议论文的说理艺术【统编教材新导向】
?
?
例 [九下《短文两篇》“问题探究”]《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
【参考答案】 其一,观点明确。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做出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不含糊。如谈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问题,直截了当提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的观点,不遮遮掩掩。
其二,持论严谨。严谨的说理起于周详的思考,思考全面,认识深刻,说理就透辟、客观,更有说服力。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其三,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句,以比喻形象阐发读书可以补天性之不足,正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齐规范一样。再如,为了阐发“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的观点,以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疾病作比,并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动有趣,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
考点11 推进论证或转述话题【统编教材新导向、全国视野新考法】
?
?例1 [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常使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内容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
?
【参考答案】 示例一:第6段用关联词“总之”对“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进行总结,推进论证的过程。用关联词“至于”,把话题转换到具体做什么工作,要看个人的才能,这是对前边提到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补充。
示例二:第7段开头的设问句将文章的论述点从第6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讨论,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
考点12 探究文本【统编教材新导向】
?探究不同文本材料的异同点
例 [九下《短文两篇》“思考探究”]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相同点是都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高效练习的思维
?
先学后教 先学不教
?
问题不宜过多,因学生而异
读题(找准题眼)
?
解题(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知识、要素)
?
讲题(知识迁移、知识运用,整合前两步,优化答案)
?
方法总结(知识再迁移,规律化)
?
疑问解答
?
方法记忆
?
方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