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4 12: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读
本单元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两课内容,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单元第一课。本课介绍了“两弹一星”及与之相关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再介绍了我国以杂交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自然生物学界的成就,最后介绍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本课的内容展现出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发展历程中,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从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的角度说,该课具有“承上”的作用。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对于第19课而言,也有一定的“启下”作用。本课设计亮点有二,一是模块结构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二是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
内容出处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审)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课时)。
课程标准:
要点: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叙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和成果,提高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思考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提高理解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概述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遇到的困难和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提高总结分析能力;
4、通过搜集和展示史料,感受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感受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设计说明:
依据教材和学情,本课学习目标的制定完全依据课程标准,目标1“叙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而且能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目标2体现课标要求“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目标3“概述”的原因,也体现了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提供课外的历史材料,训练学生分析总结整合的能力,而且与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相呼应;目标4的要求与国家提出的“四个自信”相呼应,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1)
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2)
4、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3)
5、完成任务五(检测目标4)
资源与建议:
1.本课从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两个方面介绍了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情况,展现了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成果,也反映出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本课教学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科技兴国—文化强国—家国情怀”。
3.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任务一、任务二突出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遇到的困难和科技发展的原因是难点,感受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是难点,通过任务三和任务四以及任务五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篇 国之重器 科技兴国
评价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90页—94页完成下列题目(指向目标1):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2)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为代表的科学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被称为。
(2)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获得2015年诺贝尔或 。
第二篇 国之艺术 文化强国
评价任务二:自主阅读教材94页—95页完成下列题目(指向目标1)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
(2)成果: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话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改革开放后:2012年,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三篇 国之精神 家国情怀
评价任务三:阅读教材92页材料研读,结合所学知识,同桌交流,完成下列题目(指向目标2):
问题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评价任务四:阅读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题目(指向目标3):
材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造。——毛泽东
材料2: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
——《建国初期华侨科技人才回归潮》
材料3:苏联在1960年单方撕毁了核技术援助协定,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他们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问题思考(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遇到哪些困难?
材料4: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腾飞的光辉起点。……我国科技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材料5:“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邓稼先
材料6: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问题思考(2):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
评价任务五: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以及反映时代历史变迁的歌曲和文学作品等,完成下列题目(指向目标4)
问题思考:这些科技工作者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检测与作业
(1)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2016年的4月24日,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航天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B.神舟一号C.神舟五号D.神舟六号
(3)下列人物中,被誉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华罗庚
(4)有一个二维码,其词条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等。据此判断该二维码可能与下列哪一图片有关?( )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中药和西药的结合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人的生命。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摘编自《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材料二:屠呦呦既有中医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结合,达到了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我国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她的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在失败190次后,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摘编自《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屠呦呦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感悟提升
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艰苦钻研,无私奉献,为新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让我国成为了“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为新中国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光荣赞歌,给我们留下了绚烂的文化财产;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接过他们的旗帜,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续写辉煌。